古代中国有多少人民币?
“货币”这个词可能有点误导性,我改一下题目,古往今来的货币都是一般等价物,或者用经济学的说法叫支付手段,但是不是“钱”,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钱”其实特指纸币。
先秦没有统一的货币,各国各自为战,使用铜币(也是最早使用的金属币),秦统一后,统一使用秦半两铜币。汉承秦制,又继承了战国时期的布币,同时存在并行的两种货币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纸币——东汉末年出现了“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政权频繁入侵,战乱不断,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货币制度也非常混乱,魏晋南北朝的纸币“钱钞并行”。隋朝建立后,统一了货币制度,取消了纸币——“钱钞并行”改为“铜钱兼银饼行用”——银开始正式充当货币。
唐朝实行的是“以钱易粟”的货币税,即按土地多少征税,纳税人可以拿地租去换粮食也可以直接交钱,这时钱是作为赋税的计量单位出现的;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唐肃宗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发行“至德钱”——这是一种虚值钞票,与后来的“宝文钱”、“永乐钱”类似。五代十国战争频繁,各地都自行发行钱币,这时钱的概念已经完全变成了纸币的意思。
宋朝建立了世界上海外贸易最发达的经济体,商业非常繁荣,因此对纸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宋朝发行的纸币“交子”“会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时中原混乱,南北两宋的纸币体系崩溃,元朝中央政府设立了“泉府司”管理铸币、纸币印制事宜。
明代开国之初,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和避免白银外流,明太祖朱棣大力推行“宝钞法”——这就是后来大清乾隆皇帝吹嘘的“祖宗之法”,但明中后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宝钞泛滥成灾,人们越来越厌恶它,最后甚至导致了明末老百姓以金银代钞交易而朝廷反而要征收巨额的“烧钞税”——这完全颠倒了正常的货币秩序!
清朝沿袭明朝的“宝钞法”,并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这时民间已经普遍用银元(西班牙银元)和铜元代替了“宝钞”,清廷对此也只好听之任之。在《圆明园日记》中,记载了道光皇帝看到洋人用银元购买丝绸时的惊讶——“此银圆为何物,其形圆而小,此珠圆而大者何也,令太监购二枚以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