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硬币多值钱吗?

于毅于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见过的最奇怪的一枚币,是清政府光绪年间发行的“大清铜币”,背面的满文“宝广”(户部造钱的地方之一),竟然被英明的乾隆皇帝看成了“福”字! 于是,这币就成了一枚“福”字钱了。 当然,这是从现代视角来看的。在乾隆朝时,人们可没那么机巧,以为这是个错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枚钱币毫无问题,正是官方规定的样式和材料。至于为什么背面看起来像“福”,那是因为铸钱用的母钱是刻制好的模板,这种模板经常更换,而负责印钱的工人又不太可能个个都是眼力健的大师傅,偶尔有一个两个看错也是正常的……毕竟汉字笔画那么多,谁也不可能保证100%正确无误。 于是,这一看不顺眼的“瑕疵”就被保留了下来。

顺便说一句,这种错误后来还传到民国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为了显示自己与民同乐,也仿照古代以民治国的理念发行了“人民万岁”纪念币(?),纪念辛亥革命。因为“万”字最后一笔是弯勾,而“人”字最后一笔是竖勾,两个勾在一起就很容易认错,被误认为是一个“十”字,所以这币一出来就成了一个笑话……”人民十万“?还是”人民币十元“? 以上两事足以证明,中国自始至终都存在严重的”审丑“现象——比起审美来,我们更擅长发现丑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对细节的注意和把控是多么的不堪。

王翼严王翼严优质答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币同制”;此前的刀币、铲币、蚁鼻钱等统统废止,推行“半两(秦半两)”钱,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枚统一货币。

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为古代硬币钱币最昌盛的时期。中国钱币形状从圆形圆孔、圆形方孔到环币,从纯铜币到铅合金币。铸造技术从刀币、布币的范铸到硬币的坯饼浇铸,从刀币、布币的刻凿到硬币的手工翻砂,从“刀”、“布”钱币文字的反书艺术到“壹两”、“半两”、“五铢”、“通宝”、“元宝”钱币文字的正书风格。金属币发行数量之多,流通范围之广,铸币技术之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五铢,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4年)始铸,一直到王莽居摄二年(公元8年)被废,其间除了王莽篡政时有所干扰外,全国基本都流通五铢钱。从王莽居摄二年起,一直到隋末大唐建立的将近600年里,各种五铢钱仍然在局部地区流通,前后流通的时间长达600 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硬币。

开元通宝(初称“开通元宝”)是由武则天时期著名的宰相、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题写的,是唐代流通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开元通宝的使用,一直沿袭到宋朝景祐三年铸九钱当十钱为止,前后流通时间近600年。

古代硬币收藏,首先要考虑的是存世量。以我国第一枚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为例,因为秦朝国祚短暂,距今年代久远,存世量极为稀少,所以价格昂贵。但半两钱却影响深远,秦汉时期各个地方的郡国铸钱,都效法半两钱,所以形制相近的汉半两存世量很大,因此价格就很低。

再以开元通宝为例,从唐初武德四年至宋代前,作为法定通货流通了600年左右,因此存世量相对较大,价格也就很低。但开元通宝有三个特殊版别,价格就要比普通版贵得多。一是“宫闱钱”,宫闱钱是皇宫中赏玩之钱,专供宫廷内使用,存世量极为稀少。二是“吉语钱”,这类开元通宝上常加铸有“永保万年”、“天下太平”、“开元通宝”、“五子登科”等文字,吉语钱是在开元通宝的基础上,为吉祥和保佑长生而专门铸造的,传世极少。三是“厌胜钱”,厌胜钱是带有各种神秘图案、花纹和文字的辟邪钱币。这类开元通宝制作精良,存世也极罕少。

另外,一些制作精良、文字优美的官炉钱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北齐建都邺城,文宣帝高洋曾命邺城都匠“更铸五铢”,这批五铢铸工精良,被收藏界称为“邺城五铢”,由于存世较少,价格较高。

古代硬币真品极少流入市场,普通古玩市场出售的硬币价格多为装帧、盘道后的附会品。“五铢”、“开元通宝”等仿品随处可见,还有“西汉半两”、战国“明刀”等等,这些都是仿制的高仿品和附会品。还有一些高仿钱的水平很高,很难鉴别。收藏时必须仔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防止上当受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