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用铜币?
中国古代一直使用铜币,直到清末道光年间开始发行银元,这才慢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么为什么古代会使用铜币呢?原因其实很现实:冶炼技术落后,不可能把铁炼的很纯,所以铸钱用的青铜大部分都是含锡的铜合金。而含锡的铜在现代被称为紫铜。这种材质硬度不高,很容易磨损,无法像银元一样长期流传。而且由于锡是比较贵的金属,含锡的货币如果作为等价交换物的话,会大大增加商品的造价成本,这样会导致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市场流通,阻碍经济发展。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海外殖民地的开放,尤其是我国南海地区矿源的发现,我国的铜储量迅速增加,冶炼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可以炼出含量高达99%以上的纯铜——也就是红铜。有了丰富的原料和先进的工艺,朝廷开始大量铸造铜钱,历史上称这种铜钱为“制钱”,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是制钱体系最完备的一个时期。清朝沿用了明末的制钱体系,并一直延续下去,直至清朝末年。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除了民间私铸的铅钱、铁钱之外,制钱是官方铸造的,价值较高。民间使用的银两,其实是民间以白银为原材料自行铸造的银锭,重量一般有50克、100克不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