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季节是中国画吗?
“收获”这个词用的很好,很中国。 中国文化里,凡事讲一个“收”字。有收成、收获、收获季节、收成不好等词。 有个成语叫“水到渠成”,这个“道”就是途径、方法,它暗示着一种“自然”的存在——水要到了那里,自然就流下去了;稻子成熟了,就自然有了收成。 这个“收”字还出现在很多谚语中,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顺其自然”。
比如“蜻蜓点水”——比喻做事浮浅不深入。 还有“铁树开花”“水滴石穿”“竹篮打水”——这些比喻都是告诉人们,虽然事物本身不具有这样的属性,但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形容它的存在状态。 其实中国的绘画里也充满了这样的理念。比如山水画中的“皴法”和“水墨画法”。 山不是靠几笔勾出来,而是用各种皴法画出来。什么是皴法呢?就是画家用不同的笔墨勾画出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就像真的山是有结构的,是由沙石、泥土组成的,它有表面的凹凸感和结构感。所以山水画里有“勾云法”“勾树法”“勾石法”等等。
而“皴法”里的“皴”字,本身就是从“收”的本意演化而来的。 除了皴法,中国山水画里还有很多表现技法是“以书入画”,就是用书法里的笔法入画。什么“披麻皴”“砍斫皴”“折带皴”“牛毛皴”“解索皴”等等。 其实这些技法,都是让山水画的“形”更接近真实的山。因为真实的山并不是一块块简单的平面,它是立体的,有褶皱的,像衣服一样有结构感的。所以中国的画家就用“线”来描绘山的结构,用“皴”来描绘山的质地。
这是不是和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理念相通呢? 同理,在人物画中,也有类似的理念。比如画老人,不能单纯的抹几笔皱纹就行了,而要表现出老人的沧桑、风霜。不能单纯的画几个口袋就完事,而要画出生活的曲折、艰辛。 所以说,中国人画画,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都是在努力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投射到作品中。他们不仅在追求画面的“形似”,还在追求更深一层的“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