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一平尺怎么计算?
中国画的算幅,历来都有不同说法。 “一幅”的意思就是一张画(纸),这好理解吧?而“一平方尺”就有点让人费解了……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尺”。
“尺”是个计量单位,但古代没有标准的一尺——秦朝以前,各国尺度不一;秦统一天下后,规定一寸等于如今3.14厘米,这一尺就等于现在的市尺(约23.5厘米)。汉朝又继承了秦的规矩。魏晋南北朝时,一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7.5厘米。隋朝一尺大约是今天29厘米。
唐朝承袭前朝规矩,一尺还是约等于30cm。宋朝一尺约为31.68cm。元朝一尺大约是34.5cm。明朝一尺大约是32.9cm。清朝一尺约为35cm。 到了近代,民国初年制定新尺寸后,一尺等于33.33cm。后来国民党统治时期沿用民国的尺寸。
也就是说,在一千多年里,一尺约等于30cm是没有变的。所以,我们在很多古籍里看到的尺寸,都是用“一尺”来计量。 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尺”呢?
在封建社会,皇宫里的画师是有固定工资标准的,按“尺”论价。如清代内廷画院中人,每出一尺工本费是45文钱。外廷翰林学士,每出一尺工本费是37.5文钱。至于外务部衙门供职的画师,每出一尺仅值24文钱。当然,这些费用里已经包括颜料、纸绢等材料费了。如果皇帝看中了某人的一幅作品,会专门下旨表扬并赏赐给他。
清人张庚《国朝画徵录》里记载:“康熙间,唐公奕入直养心殿,绘《弘历像》。帝亲题其扁曰‘三希堂’,盖取诸名流法书,以成此图也。”“雍正二年,允礼进《松风水月图》。帝御批:‘字画疏朗秀劲,山水法宋元人,风韵高雅,深合朕意。’” 乾隆皇帝喜欢绘画,且自号“八征耄念老人”,常以古稀天子自居。他不但给自己画像,还喜欢让宫廷画家给自己和其他大臣作画。比如,他在位期间,曾让画家蒋溥为自己作《秋林群鹿图》,图中特写一只回头望鹿,仿佛在恭迎天子御驾的梅花鹿。乾隆见了此图,龙颜大悦,随即提笔在画上题诗一首:“碧纱橱裹坐清凉,几副丹青著意忙。写个梅花催鹿跃,吟诗逗引雀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