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多少年有了文玩核桃?
在玩物丧志的道路上,中国人从来都是一马当先、奋勇争先的! 作为「四大玩物」之一的文玩核桃,其实是一种原产于地中海东部的小树,学名胡桃(Juglans regia),属胡桃科乔木,和我们的坚果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属于近亲。 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种植山核桃了。秦越人著《山海经》中有「胡桃」之名;汉代扬雄《蜀都赋》中也有「木石之怪,鳞甲之妖……胡桃紫叶,青茎华实」的描写;而南北朝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则详细记录了对这种果实的加工方法——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文玩核桃最早的文字记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文化物质大量进入中原,其中就有白胡椒和胡桃。但当时的人们还是把这两种舶来之物区分得比较清楚。唐韩鄂著《四时纂要》中记载了种植胡桃的方法:「二月花发,摘取红色者,浸于酒内,取其色用染须眉。」「八月采壳,曝干,粉为末,以油调涂头鬓,减少白发。」看来,唐朝时的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通过嫁接方式繁殖胡桃树的手段,并已经知道从树叶到果实可以充分开发这棵小树的潜在经济价值。
到了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们开始热衷于养鸟、斗猫、赏虫、斗蟋蟀,当然还有玩儿核桃。宋人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云:「今俗喜戴胡桃,盖佩香囊之类也。然旧无此制。至嘉祐八年,京师始卖胡桃种,小儿买数枚,挖坑埋土里,以棍拨其皮,令孩子戏耍。或谓此是西域胡桃。」这位作者还顺便介绍了培育优良品种的技巧,可谓细致入微:「若欲结子,须择好树,取子多者。先取核桃两个同埋一处,等到生长枝叶,留取茂盛者,将不茂盛的去掉。待到结实之后,自然结子多的枝上收子。」
宋朝时,民间出现了专门栽培、制作、销售文玩核桃的店铺。这些店铺大多设在京城,如《水浒传》中高太尉家就设在开封府,杨二郎家里就设在东京,说明那个时候北京和开封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文玩核桃交易市场。
宋人陈元靓编撰的《事林广记》中详细记录了制作核桃雕件的工艺流程:「先用竹木制成器具,形状略像核桃,里面用铁枝撑住。然后挑选坚硬、色泽鲜明的核桃。浸泡在油里,再用炭火慢慢烘烤,不断翻动,使其熟透、晾干。然后用醋酸泡三天,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使表面光滑。接着把事先做好的造型图案雕刻在上面,最后一遍刷清漆,就大功告成了。」
明清以后,文人的休闲娱乐项目发生了一些变化,玩核桃的风气却越来越盛。清人郝懿行著《尔雅义疏》中云:「核桃一种,可玩而不可食。其籽粗粝,食之难化,味苦有核。」可见这一风气已经到了让人难以自控的地步,连吃顿饭都不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