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胜县文化遗产有哪些?
目前,武胜县共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分别是:泥塑、皮影戏、剪纸、武术、香火龙、草龙舞、山歌和莲箫;37个项目列入市(州)级名录,196个项目列入县级名录。
1、泥塑 武胜县是中国泥塑艺术之乡,有“活化石”之称。《武胜县志》载:“土著之人,善做陶俑,其制巧夺天工……所塑小俑,大者尺余,小者寸许,种类甚多。”这里的“陶俑”就是泥塑。 武胜的泥塑艺人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可以制作人物、动物或者植物等形态各异的彩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出现过出口外销的商品泥塑。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武胜县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先后恢复重建了万善镇泥塑创作生产基地和新场镇民间艺术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泥塑艺人。同时加强宣传和文化设施建设,将万善镇泥塑创作基地打造成集生产、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2、皮影戏 武胜皮影戏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流行于川北地区。其特点是人物形象用兽皮雕刻成,用灯光照射,供观众观赏。表演时,艺人在幕后台前,通过操作16根杆子的动作,来演绎故事。通常为单人扮演角色,亦可为双人表演。演出场地可大可小,道具简单,表演方便,深受群众喜爱。 相传,武胜皮影戏起源于明代中叶,清乾隆年间(1736~1795)盛行。新中国成立前,武胜县城内及乡间常可见到皮影戏班。至今,当地民间仍流传着“无剧不皮”的说法。
3、剪纸 武胜县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武胜县志》载:该县“妇女善于剪纸,所剪百花、动物、人物无不精巧生动……” 2014年1月,武胜剪纸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对剪纸艺术重视起来,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多次开展剪纸艺术培训,举办展览和比赛活动,并推荐优秀艺人参加各种文化宣传和交流。一些学校还把剪纸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
4、武术 武术是武胜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地家喻户晓。明清时期,武术已成为武胜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当时武胜民间武术组织就有10多个,习武人士遍布城乡。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不少拳师在民间传授武功。 现在的青少年武术培训大多以散打或跆拳道等形式为主,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不过,在县城一些老年人群中,依然保留着传统武术的风味。
5、香火龙 香火龙是武胜县白坝镇特有的节日习俗。每年春节临近,当地都会举办香火龙节。节日期间,人们用竹子、竹篾、报纸等材料制成一条长约2米、腰身粗大的火龙。再在火龙身上扎上数十个小洞,每个洞里插上一根点着的烛火。在鼓乐的伴奏下,由数人提着火龙,边舞边唱,四处游行。 在游行的途中,还要向观众散发用利是纸包好的硬币和糖果,寓意新年吉祥如意,生活幸福美满。
6、草龙舞 这是武胜县沿口镇民间集体舞蹈。表演时,30多名演员身着绣满鲜艳色彩的戏装,手拿用竹叶、棉花制成的“龙须”,模拟“龙”的动作翩翩起舞。整个表演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呈现出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每逢元宵佳节或其他重大喜庆日子,当地都会举行草龙舞表演。
7、民歌 武胜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情歌、农歌、劝世歌、灯歌、劳动歌、儿童歌等。其中,情歌内容缠绵悱恻,委婉动人;农歌反映农村生活,反映农民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勤劳致富;灯歌、劳动歌、儿童歌则充满了欢乐和乐趣。 一直以来,民歌在武胜民间广为流传,并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耕种劳作还是赶集逛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去大城市发展,但每当春节来临,他们总会赶回去与亲人团聚,也带上自己的“歌曲库”——里面的歌曲足以让家人一起欢唱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