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文值多少人民币?
20文是清代的铜币,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版本是光绪年造,背面珠圈内有“户部”字样。 由于清朝没有发行过面值20元的纸币,所以,20文的本义就是20枚当千钱的铜钱组合,但是,这样一组20文钱相当于现代的多少钱呢?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货币流通中的数学问题——钱钞换算——了。 我们现在知道1元=10角=100分;1斤(500克)稻谷≈7元钱;1斤棉花≈30元;1斤猪肉≈30元…… 这都是现代金融体系下国家规定的标准单位,但是在古代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单位,所以在交易时并不可能真按这样的比例去折合流通。
举个例子,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曾因“边饷不继”发内帑补济军饷,其中规定: “边饷银两,每两作制钱一千二百文之用” 也就是说一万两银子大约可以用来购买7.2万颗制钱(1两白银约兑换380元人民币)。 不过,这里的问题是有明世宗这个祖制在前,但后面的皇帝并不一定完全遵守。比如到了明朝中晚期,因为财政吃紧,朝廷就开始大量制作大钱(面值很高的铅铁质币钱),使得制钱的价值急剧下降。同一时期内,一公斤黄铜价约为制钱600枚左右,而到了明朝末年甚至一度跌倒了平均400枚/kg。
那么反过来推算,20文钱大约在现在的三、四百元。 当然,如果算上通货膨胀,这一数值会更高。 以明清为例,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所占的比例大约为6成,而税收主要又是从农民身上收的,这就导致随着田赋收入的增加,农民的徭役负担也会随之增加。以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山西巡抚所奏《请定赋税则例疏》中列出的各项田粮折色(即折合现金交纳的费用)为例,大致是1石米折银一两,而到了明朝末年,同样是山西,同样的田粮,却需要额外加征1/3的银两作为赈灾款项。
也就是说在明朝后期,同样是一担稻谷,除了交清政府的税费外,还必须额外支付1/3的银两给当地官府。加上明末动荡,盗贼猖獗,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种沉重的负担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很多地区出现了逃荒、卖儿卖女的现象。 等到清朝初年,为了缓解民困,朝廷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规定“地丁银两,每亩除正耗外,仅加火耗三分,以济经费”。也就是土地增值税不再像明朝那样按亩折算成银两交纳,而是只上缴一定的税额,而且不允许多征多缴。
到乾隆时期甚至还进一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各省地丁银两,每两均减去三厘五毫”, 也就是说1两白银仅缴税97.5文钱了。 如此低的税负,自然导致的后果就是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康熙年间曾发生过“国库空虚”的危急状况。为此,一方面清朝廷继续加大开采矿产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将原来隐匿的不纳税的土地和资产公开承认并征税或者捐资助饷。 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之下,自康乾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逐渐拉开,富者更富,贫者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