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钱面值多少人民币?
10文钱,正面是“雍正皇帝圣像”以及满汉文本“雍正元宝”。背面是“宝泉局造”和“每百枚换银一元”的字样。 这种圆形方空洞的“铸币”模式早在明朝万历时期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当时明神宗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而采取的一种滥发钱钞的办法),但是官府禁止民间擅自铸造。于是这些圆形方孔的铜钱就带有明显的“私铸”特点。到了清乾隆年间,这种私铸的钱币在流通领域中越来越普遍,质量也越来越差。
为此,清朝政府于公元1795年统一命令各省停铸当十大钱(当十大钱即当五、当二钱的合称,因为当十大钱形制较大,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大钱”),同时规定以后以银两计价的商品一律按折合后的银元价格计算。 但是,各省停铸当十大钱并非彻底停止铸造。
由于此前各地官炉所铸钱币质量很差,百姓私下里依旧大量铸币。朝廷下旨让各地官署严格稽查私铸钱币。对于查缉到的私铸大钱及制钱要严加惩处,以绝后患。 但这样的禁令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民间的铸币活动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就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即位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财政问题.原来乾隆帝即位时,国库中的银子仅有七百万两,而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国库支出则高达460多万两。 如此巨大的财政赤字该如何填补呢?雍正是通过发行纸币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当然,雍正发行的纸币与明朝的“钱钞”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明朝的钱钞虽然是纸制的,但是却可以在市场上兑换金银或铜铁等金属货币。而雍正的“钞票”则是完全替代金属货币的,是不折不扣的“信用货币”。并且只能用于皇室支出,不得流入市场。
另外,由于金属货币在外形上并不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而且容易磨损,不便携带,“信用货币”才是一种符合大众口味的货币形式。从雍正开始,清政府就逐步放弃了金属货币的形式,而以“信用货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