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里是多少人民币?

酆雅梦酆雅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的里,不是我们现在计量距离的单位“里”。 古代的里,是长度单位:一里地等于五百步,而一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5厘米——一里大概就是现在2000米。 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长度单位。

但是,这不代表着现代的2000米就是古代的1里! 因为度量衡的变更,不是一个直线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变化、波动的过程。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当时的1里等于2316米。到了西汉,1里又变成了3168米。东汉时,由于计算误差,1里的数值出现了负值(-978.8),汉朝末年,一里又变成3168米。 曹魏时代,一里又是2414米。这一值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但是,如果看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送春》,可能会发现里面有“红紫纵横敷绿池”的句子;而宋代柳永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也有“红紫纷披溢翠漪”。这说明,唐代的一里比之汉代又缩短了一些,大概只有2300米左右。

那么,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过去了以后,一里重新变回2414米。北宋时,为了计算方便,把一里改成今制2000米,并沿用至今。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南宋时的文献里,一里又变成了3168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初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为了奖励农耕,就规定:每收稻一斛(1000市斤),赋税从以前的1.2文减到0.8文。但这样做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怎么办?政府只好增加征税面积,即由以前的亩收0.8文改为亩收1文。然而这样操作的后果就是农民负担加重,很多人不愿意种地,土地面积因此减少。宋太宗得知这种情况后,于雍熙三年下诏,令民田每亩纳粮1斗(一石),但只准种双季稻。也就是说,原先种双季稻的地方要改种单季稻,以多收的粮食交纳额外增加的税。

这种只准种双季稻,多收粮食交更多税的政策,被称为“耕作限界”。但是,这条禁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却没有执行。因为当时金兵大举南下入侵,南宋政权危在旦夕,老百姓纷纷南逃躲避战祸。耕地大量荒芜,官府税收也急剧减少。怎么办呢?主管财政的官员想出一个办法:照搬宋代开国之初鼓励农耕的条款,颁布命令,凡荒地可以任其耕种,不收税,直到收成为止。如此,荒地重耕,税收大增。 但这个条款有个前提:只能是荒闲的耕地才能免税,如果是良田的话,还是要按规定纳税。怎么区分是否是良田还是荒地呢?按宋代的规矩,一般是看水土保持的情况,如果水土流失严重,则认为这是一块荒地,可以免税;而如果水土保持得不错,就认定这是一块良田,须纳税。

到了元朝,水土保持的概念被引申到了耕作制度上,只要是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水土容易流失的梯田改种旱地作物,一律认定为荒地,免征税饷,从而使得元宪宗十年(公元1259年)开始实施的垦种荒芜田土的优惠政策得以顺利推行。 这项政策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原来,明朝初年,官田的征税比例比较高,私田的征税比例比较低。但到明代中叶,土地兼并严重,有很多官田被豪强地主侵占,变成了私田,征税比例随之降低。

明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630年),河南巡抚李光晋向朝廷献上一本奏章,建议将“荒地”“闲田”全部视为私田,与民平分;已开耕者免其租,未开耕者责令垦种。这一政策得到批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