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什么铜钱价值多少?
题主说的是清代的“方孔圆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制钱”,这种钱币从秦朝开始就有,到清朝时期完善并大量铸造发行,一直到民国时期逐步退出流通领域。因为制作精良,材质考究(主要是铜和铅锌),而且形状又是“方孔圆钱”的特点,所以一直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另外这种古钱币因为产量大,流传下来的比较多,所以在价格方面相对来说也比较亲民。 那既然清末的钱币价格不高,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地去研究它呢?这是因为清晚期社会变动较大,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钱币造型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顺治、康熙时期的“制钱”,因为受到当时“洋金属”(银币)流入的影响,出现了“样钱”;而嘉庆、道光年间又出现了“铸母”。这些不同的版别由于稀少,目前在市场中价格不菲。 当然,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区分大清各个时期的钱币难度并不大,主要需要了解的是“制钱”的形制变化:
1. 顺治时铸行“制钱”,式样为仿明朝“洪钟”形,面文“顺天宝”,背文“一十”或者“二十”。
2. 康熙时铸行“制钱”,有“满文”和“满汉文”两种,其版式多样,普通版的背文只有满语“库车”,或者是满汉文“库车当十”;特殊版的有“小“康”字”、“大“康”字”、“双点珠”等等,这些特殊版别的“制钱”目前价格不菲。
3. 雍正时铸行“制钱”,也有“满文”和“满汉文“两种,版式与康熙时差别不大。
4. 乾隆时增铸了“制钱”,其式样与雍正时相差无几。
5. 嘉庆、道光年间开始铸行“道光通宝”,这是清代最早在钱文书房中盖上“宝泉”、 “宝源”二局官印的“制钱”。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在位时也都陆续铸过“制钱”,不过咸丰时的“制钱”因为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数量比较少,目前非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