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笔筒价值多少?
楼主好,我是明成祖朱棣的直系后裔,现在世袭罔替建文帝的后人,所以有些问题可以聊一聊。 大明笔筒确实是有,不过不是成化年间的,是万历年间一位位高权重的大宦官高怀智编撰的《御用宣文房说》中提到的。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又,东厂太监王承恩进黑漆描金大圆筒一个,底盖直径二尺余,内分上下两层,各置笔管十二支。上层六支,毫长三尺,备蘸墨、舔笔之用;下层六支,毫长一尺,供取用清洁。” 我祖父说过,这种笔筒确实是有的,不过不是成化的,而是万历时期的,当时西苑海子旁边有个造办处,里面的人都负责给皇帝制作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就有做这个笔筒的,不过不是漆器,而是竹木制作的。 制作材料也有别于上面所说,因为上面说的是漆器,而我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负责制作皇宫用的红木家具的,据祖辈讲,万历皇帝特别喜好奇奇怪怪的物件儿,有一次让工部专门为他做了百枝灯来摆放葡萄藤,还有一次命人用象牙雕了一对“仙人乘鹤”来放毛笔。
至于那个大圆筒,我祖父也做过回忆,确实是一件极尽奢华之物,非金银财宝所能衡量。 至于题主所说的这个笔筒,我认为不是明代的,理由如下:
1、颜色不自然,古代漆器讲究“文刷”即打磨出自然的纹理,这件东西通体朱红,而且非常光亮,不符合文刷的效果(虽然我没见过真实的明朝漆器,但这感觉是我奶奶给我的)。
2、样式落后,明朝中期开始盛行“文人画”,这时候的文人士大夫已经开始在绘画、书法上追求个性,这个从他们使用的文具上也可见一般,比如这时开始出现“文房四宝”,之前唐代文人所用纸、笔等物已经不具备可考证性了。 这个笔筒如果真的是明末清初的,那么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是一个典型的“匠气”,而不是文人气息。
3、尺寸不符,根据《御用宣文房说》中记载,那个笔筒“底盖直径二尺余”(大约65—70厘米),这尺寸放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大,然而明朝的一尺并不是我们现在的量度单位,按照清朝的度量制度换算过来应该是29cm,比这更小的笔筒也是有的,比如民国时候有位书画家刘奎龄,他的《牡丹鸳鸯》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录入出版,画后题字“丙戌春日奎龄写于京华”,丙戌年是公元1946年,由此可见此画创作时间应该在民国时期,而这个画芯的笔筒尺寸正合适:高约10cm,底部直径约20cm。
综上,这个笔筒应该是近代的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