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秤砣有收藏价值吗?
称砣,是古代量器。又称秤锤、秤铅。 由底座和槌子两部分组成。有的底座的两侧各有长方形耳块,以便穿绳挂钩;也有无耳块的,如法秤的秤砣。称量时,把要衡量的东西放在左边托盘上的篦子上,右边盘子放置一定数量的称砣。通过增减秤砣的方式,来计算重量。 “斤”,是市制重量单位之一,也用作某些药物或矿物的计量单位。“公斤”作为国际计量单位的重量的名称。 十六进位制中,每进一位,重量增加一倍(1斤=250克)。 十进位制中,每进一位,长度增短一半(1斤=500克)。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文字记载的衡器——秤。《礼记·月令》中有载“仲秋之月,农乃登黍”,用衡器来测度粮食的重量。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齐国国相管仲提倡发展经济,指出重视商业的作用,说“民以食为天”。他建议改进传统的以牛、羊、豕(shǐ,猪)为标准的“礼器”,而代之以圆斛(hú)、大斗、高甑(zèng)等,在鲁国推行他的经济政策,使齐国富强起来。 汉代,我国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品的《汉书·货殖传》。书中提到各地所产粮食的品种及其价格,还有丝绸、铜铁等商品的价格。
两宋时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于金属货币铸造、运输、保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病,南宋政府发行“会子”(票据)替代金属货币,并成为民间交易的主流。不过,此时的“会子”必须以银、铜等为准备金,而且要兑换成现金。至明朝中期,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