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砝码有收藏价值吗?
楼上的答案都是正解,我再补充一个信息,关于如何衡量古衡器的称重误差。 我国明代永乐间刊行的《新编西游记》中有如下描述: “师徒们立了一功,官赐赏物。行者道:‘师父,我们出了洞,进了城,走了街,入了宅,见你国王,报了姓名,好生说话,求了真经,却被妖魔拦在路上,要夺我们的行李、马匹、金箍棒。’八戒道:‘师兄,你要包袱使便去取;这金箍棒是我家的,请你莫污了我姓!’”(第三十九回) 可见在明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测量工具的计量误差问题,并采用了“复称法”来消除或减小这种误差。所谓“复称法”就是再次称重,取两次重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
我在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史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宋代铜铁的产量和进口量都很大,但是民间使用铸币还是不多,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平民百姓绝大部分是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易,货币的使用比例很小。对此,我怀疑宋代货币制度是否真的像文献中记载的那样运行,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检验一下北宋时期的衡器是否存在称重误差及误差的程度有多大。 我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检测衡器(秤)的计量误差:用一杆精确到1克的秤,称取50克食盐,然后放入碗中,再把碗放在天平上称量,如此重复三次,最后算出盐的重量平均值为49.726克。然后用这个数值减去50克,得出错误值0.274克。再用相同的方法测试其他几样物品,计算出来的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如果超出范围就不能简单认为当时的衡器存在误差了,而需要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