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章私印有价值吗?
秦的官印和汉的官印,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先秦时期的封泥(也叫“玺引”)保存下来的极少,而且都是公务往来或者邮行的,所以这种封泥没有多大价值。战国时有些国君会刻个简单的“之玺”、“某君之玺”或“某君之印”的私人印章作为信物,但是文字内容一样只有简单几个字。不过这样的印章流传至今的也非常少。 秦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以往那种各诸侯国各自为战,相互不信任,需要交换文书和函件的时候,往往通过送信的人带一块土块,在城门口垫在路上,表示自己的诚意;接到信件的一方也要回一块土块,表示收到,并表明信件安全送达。这块土块就是最早的“邮驿”,当然,这种土块也得盖章记数。这就是现在邮戳的来历。 到了秦代,这种盖邮章的习惯就延续下来了。不过这时候的“邮”已经不仅仅是传递消息的地方了,还包括负责传送文书的人员——“邮亭”,也就是古代的邮政局所在之处。
秦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交通系统,自京师到郡县皆置官馆,负责提供住宿,供应餐饮,保证行人车马的休息。这些官馆还负责为过往的客人提供马匹,以及马具与鞍鞯等装备。而负责管理这些官馆的工作人员就被称做“邮亭”,他们也必须加盖自己的印章,证明文书的真实性。 秦代的邮亭遍布各地,形成了一张庞大的信息传递网络。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西汉。汉武帝时设立了司农中丞,掌管首都地区的财政、贸易和交通运输,同时还有监督官吏的职责。
元鼎四年(前113年)初建盐铁官卖制度,由朝廷垄断经营。 元鼎五年(前112年)下令各郡国举贤良,制定田租,赋税等徭役制度。 元鼎末年又铸造三铢钱。所有这些措施都为汉代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