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家指的是哪些?
在文学界谈到「民国时期」这个概念时,通常是指 1912 年至 1949 年期间,中国所处的时代从清末民初直至中华民国建立、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一历史阶段。而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上,则往往被后人称为「新文学」或「现代派文学」(虽然这两类称呼的文学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出现了许多著名文学家,他们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民国四大作家」的说法广泛流传,但是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郭沫若、胡适、徐志摩和鲁迅,有的说是巴金、老舍、沈从文和曹禺,还有的说就是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和朱自清,而最普遍的说法则是包括以上三种说法在内的折中说——郭沫若、胡适、鲁迅、徐志摩和闻一多。这里主要谈对后两种比较公认的看法。
「民国四大文人」的说法同样流传广泛,但说法也不一,有说郭沫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也有说是巴金、老舍、沈从文的,甚至还有说是余秋雨、席慕蓉和贾平凹的……这里所说的「文人」其实指的是文化界有影响的人物,并不单纯指作家。而「四大」的意思也不是按文学成就高低排出来的,所以各种说法其实都只能代表各家观点而已。
就文学成就而论,「民国四大作家」的说法显然更为可靠一点;不过,要按社会影响来论,「民国四大文人」的说法似乎更站得住脚。因为所谓「文人」的说法实际上包含了更丰富的含义,而不仅仅是文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