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牛皮公司什么意思?

廖定聪廖定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国货维持条例》和《国币条例》,规定以“法币”作为统一货币,禁止银元的流通。而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由于其信用基础薄弱,很快便贬值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法币的地位,就必须禁止白银和外币的流失。为此,南京政府于1935年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通过不断的增发货币来刺激经济。

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捐税,而当时的税收主要收的是实物钱粮,因为赋税征收的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等,在通货膨涨的情况下,这些东西的价格就会不断下降,政府征税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还要支付庞大的军费,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军费的支出其实是在增加,因此政府的财政赤字会不断扩大。 这样下去绝非办法,于是有人就出了歪主意,就是所谓的“以银换金”。

当时国际上通行的兑换方法是十枚银圆换一盎司黄金,但是中国是一个穷国,没有什么外汇,也没有国际地位,于是就想出用银圆换金条的办法,先由中英银行将银圆换成黄金,然后再将这种金条卖给外国商人,这样就把外国人的钞票赚过来了。 当时全国有各种各样的银圆,各地制造的银圆质量也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按二银圆换一美元的标准计算。用这样的银圆去换美国人的金条当然是不行的,需要把银圆送到美国铸币厂或英国铸币厂重新打制,但这种做法太麻烦,而且成本太高,最后就想出一个偷懒的主意,就是用各地方铸造的不规范的银圆,按当地标准换算成标准银圆,再用这些标准银圆兑换金条,反正当时银圆已经贬值的很多了,多贬值一点少贬值一点关系不大。

就这样,一大批品质低劣的银圆被送到了美国,为美国财政部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而当时国内物价飞涨,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无数商品价格暴涨,从1937年到1648年间,上海的白面粉价涨了24.2倍,大米涨了10.6倍,猪肉涨了8.5倍,鸡蛋涨了6.5倍,生棉涨了5.9倍,食油涨了4倍,烟草涨了3.7倍,火柴涨了1.8倍。而在当时的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只有中央、交通两银行和中英银行等极少数几家金融机构,其他银行的贸易项下所拥有的外汇储备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有限,这样一来,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用度就只能使用中国的旧货——即以银圆本位币值早已暴跌的银圆为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