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人画的价值?
中国绘画,有两个重要源头,一个是道教的绘符,一个是儒家的书画教化。这两个源头,一个重“术”,一个重“文”(其实也不单纯,道也有文人画,比如吴道子的道释画,但是并不像王维那样有田园诗般的意境;儒家有技,但是更重在文学)。所以中国画的两个属性,一是审美,二是文化。这个文化的属性,就包括文人画的历史。
我们看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其中讲了不少文人画的道理。他说,士人作画,不一定每一笔都要按规矩来,只要“意到便足”,而且,有时候不拘形似的画法,更能表现士人的气质和韵致(张岱本人是个文学家,不是画家,所以他对于文人画的理解多来自于与文人的交流)。 他举例说,倪云林的画,枝干、石法都很古拙,但树叶却是潇洒的,正好表现了倪云林那种清高洒脱的气质。王蒙画的树石,繁密无比,但是加上苔藓之后,瞬间就轻盈了,就像他的诗歌风格一样,变得轻灵潇洒起来。如果叶公超先生还活着的话,我想起他那翩翩的风度,也许更容易理解这种“写意”。 其实,这种绘画上的“写意”,正是来自于文人艺术中“写意”的两个重要来源——书法和诗词。中国的文人艺术家,往往是一个通才,他们可能不精通绘画,但是书法好,诗词亦佳。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往往是将其他的艺术形式借鉴过来,以弥补绘画的不足,增强绘画的表现力。于是就有了徐渭的泼墨大写意花鸟,黄慎、郑板桥用草书写出的潇洒的人物画,还有文人画中最难表现的山水,因为有了书法中的笔法、结构等要素,也变得容易起来了。 于是,中国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文人画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而儒家思想中,又有着大量的艺术实践,比如古代的礼乐制度,就有不少的艺术元素在里面。所以,后来历代的文人都认为,艺术不仅是“术”,更是“道”的表达,这种理念,一直影响了我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