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袁大头拾元版有吗?
袁大头壹圆共有四种:普通,中圆(五年),三角元(八年),嘉禾七钱二分(九年)。没有十元的。 有人把云南造币厂仿造的袁世凯头像叫做“袁大头”,但是质量低劣,发行量也极少,市场能见到的基本都是假的。另外有人把北洋政府时期的各种铜元都叫做“洋钱”“袁头”“袁像币”等,其实这些货币的主体部分都是金属,因此称为“镍币”“铅币”等更为合适。
在近代中国,由于对外贸易长期逆差以及外币泛滥成灾,同时国内各地方政权发行的不规范币值混乱(比如以铜元当白银使用),所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逐步走上了法币贬值的道路。到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1949),法币贬值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按照国民政府的官方统计,一枚铜板只相当于以前的五分之一,而事实上其购买力只相当于以前的七分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蒋介石自然要出来收拾局面。为了稳定金融,蒋决定发行一种新的纸币——银元券,规定银元券与银本位币(含大清银币、袁世凯币、孙小头)同等流通,且价值固定,每元合金纯金一克。这样,通过行政命令,用黄金收兑了全国的各种非法货币,同时令各地银行无条件收购老百姓手中的杂币,使币制恢复稳定。
当然为了体现“公平”,老蒋也令财政部委托英商汇理银行、德商丽如银行按照票面价格无条件的向国民政府提供500万元英镑和350万马克的平价物资。 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大量民间收藏的小额杂币无法收回,而且由于通货仍在继续膨胀,因此财政部的收购价明显还是太“优惠”——按照1948年的物价水平,1元人民币只能兑换0.15美元,而当时的一盎司黄金仅能兑换30多美元,也就是说一盎司黄金大约可以兑换660多元人民币!如此高昂的价格,显然让国民政府很尴尬啊。于是他们又想出了一个“妙计”,就是在纸币上增加面值,比如原来1元面值的金圆券添加2个零变成10元纸币;或是采用符号代替数字,用一个圆圈代表10,两个圆圈代表100等等。这种花样尽管被人戳穿是废纸一张,但是由于兑换比例仍然保持不变(10元金圆券换1美元,100元金圆券换10美元),因此对通货的价值依然起到了很大的扭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