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拉人的工具叫什么?
这个得分成两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人力车,第二部分是黄包车。 先讲人力车,我见过的最早的的人力车出现在1860年代的上海,当时英国人办的一份英文报纸中,提到中国出现了一种用人力驱动的交通工具“man-powered vehicle”,配图是一个剃着光头身穿短装的司机驾着一辆四扇车门、有坐垫和靠背的轿车,不清楚具体样子的人可以想象一下晚清时期的轿子。根据报纸中的描述,这种车的速度不超过4mph(相当于现在电动自行车的时速),并且由于没有轮子,在上下客的时候非常困难。这些车子由一个团队来驾驶,他们分布在城市的各处,随时听从乘客的召唤。
1920年代,上海的出租车主要是英租界由英国人雇用的印度人驾驶的黄包马车。由于英国人在中国的特权,这种黄包车只在英租界通行。
到了1930年代,由于日本人的入侵和侵华战争的刺激,国民政府决定推行“新政”,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因为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等地,而当时重工业发达的东北地区却缺煤,所以为了发展东北的冶金、化学等重工业,就需要想办法从山西运煤到东北。
于是,在1935年至10年间,在东北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车——一种用人力驱动,车厢后部可向上掀起以装载货物的特殊的人力车。这些人力车由上海的一家叫仁昌公司的洋行代理进口,司机也是外国人。这些车辆最初用于运送货物,但是到了后来也拉客人,而且因为车速很快,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据当时在沈阳的老外回忆,这些车子速度快,而且经常不按交通规则行驶,因此常出事,“有一次我在中山路坐人力车,那个司机竟然在交叉路口直接冲过去……结果车子撞上了马路边的旗杆,我们都被甩出去好几次……” 但是这些外国老板们没想到,他们刚刚在二战中获得了解放的民族尊严的中国老百姓,并没有他们的洋老大那么娇气。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交通受阻,很多城市出现了燃料紧缺的情况,政府颁布了禁燃令,市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这时,具有应急功能的黄包车和人力车就派上了大用场,它们被改装成了喷火式战斗机的燃料运输车、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燃油供给车等等,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战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还都南京和国民党统治的稳固,这批特殊的“新车”才又重新变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