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定清代金砖?
近来,有学者对南京龙蟠里清代进士故居,南京城内的江南贡院,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古寺、古民居,安徽省明代采花岗石处等地,作了较为详细的勘察和调查,在勘察调查中,学者们发现清代的金砖,砌筑在不少古建筑的梁枋、门窗、栏杆之上。
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使用的砖,俗称“抱肩砖”。一般将一砖两端的外侧,用泥灰施以精致的凸纹图案,称为“金砖”,另外还有些砖表面刻有文字,或两侧刻有浮雕人物故事的,则称之为刻花砖。这些金砖,均质地坚硬,烧造精致,可谓明代砖雕工艺品中的极品。
一般的金砖为方形,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6.5厘米;有些屏风砖为六边形,边长20厘米,厚6.5厘米。金砖表面为黄褐色,稍亮,手感滑润,敲之一击,声音清越。据考证,金砖的原料采用吴县市四乡(即今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特有含铁黏土,经1300度左右高温焙烧而成,色泽黄而质坚,敲之“洪洪”作响,俗称“听到金砖响,不用问学堂”。
古代金砖主要用于皇宫、衙门。清代钦天监工匠测算后,确定南京为“寿域”,可以“规制得金砖最宜”,于是上奏清政府,从江南采办金砖,由水路运输至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机不断轰炸北京,当时乾隆皇帝建造的畅音阁戏楼惨遭烧毁,大量珍贵的金砖被炸成数块。日伪时期的京津工务局,曾将炸毁的金砖数以百计运往日本国,现下落不明。
古代金砖工艺精湛,品种多样。有墨缝砖(即乌金砖),金砖中最好的一种,表面及缝隙均呈黑色,摸起来光滑、细腻,如漆似灰;还有银线砖,砖的表面以泥土裹藏铜丝或银丝饰物,以线条为主,讲究纤细、流畅,通体银光闪烁;另外还有雕花砖,砖面加工具有浮雕镶嵌的花纹图案,线条粗旷、简洁,寓意浓艳,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