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用什么铜质?
古代铸币原料多样,先秦货币主要用青铜铸行币,秦汉时期增加了白金、铅、铁、珠玉等材料,两汉以后又用白银等铸币,宋代开始用铁钱。清代初年铸币仍用黄铜,乾隆年间曾用红铜翻铸康熙钱,称为“乾隆大红钱”。道光年间因银缺而用镍铜铸“道光洋钱”行用。道光中期,由于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廷又禁止私人铸钱,使中国货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币制紊乱,币值不一,流通中除了清代初期就流传下来的各种钱币、历代古钱、西洋钱币外,还有政府、民间私自铸造和私铸劣币,以致“十钱不值一钱”的局面。
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清政府决定由造币厂铸造银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北京设立银元局,委托奥地利维也纳造币厂设计制模,试铸光绪元宝银币,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银9成,银币呈圆形,中央直写“光绪元宝”,左右为“省名”。下端镌有铸钱局名称。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又设立造币总厂,铸造宣统元宝银币,图案设计精美,币重为库平七钱二分。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户部聘请了外国技师,并成立了铸币总队,钱币的铸造与流通进入了一新阶段。此后,各地纷纷仿照户部清朝末期,为了挽救财政危机的困境并为了应对清朝末年剧烈的社会动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经慈禧太后批准,清政府正式在北京设立“京师铸钱局”,改名度支部造币总厂,委托欧洲著名的奥地利-波兰籍装饰艺术家乔治先生设计造币图案和纹饰。其中“光绪元宝”的设计者颇具匠心,“光绪元宝”四个字被写在铜钱格局之上,凸显出满汉文化的融合。币值“当制钱二十文”则表示了此币的重量值。流通年代为光绪二十六至辛亥革命的一两年内。币值“当制钱十文”及“当二十”。铸币量较大,流通量最多。该系列币,俗称“小北”,设计精美,刻工精湛,是中华民族银币铸造史中的盛名誉品。
该系列币,又称“北”,“大清国银币”宣统三年版中的一员,是一枚历史价值深厚的银币。“大清银币”宣统三年曲髭龙币为北龙系列之一,是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中的主要品种之一。该系列币的铸造由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承担。清王朝统一铸行的银币传递着国家的文明,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文化,且还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显著的保值增值功能。“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一枚收藏品市场的抢手货,未来升值潜力仍旧很大。
在铸币用铜方面,清未民初的铜元主要使用红铜,黄铜少量,最好用精品黄铜。红铜取自于矿物山铜。山东诸山均有之。其中以潍县傍青龙山者佳。诸家铜矿均产山,长三尺,厚寸余,其性坚如石,冶炼,有较好之健康。黄铜来自赤镍黄铜铜镍,性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