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庆青花盘贵吗?
清嘉庆青花,清高宗颙琰皇帝死后的第二年即嘉庆元年(1796年),清代皇家就开始了由盛到衰的转变。嘉庆帝即位之后,为了表示更新政治,提倡节俭,就首先从宫中开始,严格限制铺张浪费。嘉庆时期烧造瓷器,就是按照这个要求进行的,不仅数量非常少,而且非常讲究质量。
嘉庆时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虽仍仿乾隆时期烧制,但总的水平明显地下降。传世的嘉庆青花瓷器数量不多,一般有以下几个品种;瓶类有轧道锦地开光瓶、贯耳弦纹瓶、观音尊、瓜棱式洗口瓶、琮式瓶、胆式瓶、双耳瓶、抱月瓶等;尊类有玉壶春尊、花口尊、兽耳衔环尊、四方倭角罐等;壶类有螭耳咖啡壶、象耳壶、鹿头耳勺型壶、僧帽壶等;盒类有书式盒、盖盒、菊瓣式盒等。盘与碗比乾隆时期要轻,足部比较矮,造型略显呆板。
嘉庆青花瓷画工不如乾隆精细,色泽艳丽,并且呈色不稳定,大部分色调浅淡,也有浓艳明亮的佳品。嘉庆官窑青花多题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字体积较大,排列宽松,外围以双方栏。“成”字中一横不超过最后一笔的一半。
雍正帝继位初年,天下承治世之清平,社会较安定,经济较繁荣,因“清初沿明旧制,外内相仍,制度尚可遵用”,故雍正前期所用的瓷器仍多是清初的旧存,或为康熙时期的新制。加之,雍正帝在继位前,曾经是康熙帝诸皇子中比较受宠爱、比较受重用的一位,故在作为“王爷”“亲王”时就有较为丰厚的财产,当然也拥有数量可观的景德镇制精美瓷器。因此,雍正朝初年,宫廷用瓷并非十分紧张,制瓷也并不紧迫。据清《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事档”(亦称《记事录》)雍正元年至二年(公元1723—1724年)记载可知,雍正早期,朝廷向景德镇所交办的瓷器,大多都是烧造、画样、拣选前朝遗存或康熙时官窑瓷器,如雍正元年九月十六日到十月初九日《记事档》有明确记载:
“九月十六日,七品首领萨木瑚、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张起、苏三才、王常贵、起祥、刘希彭,传旨:‘着照前日太和殿成造大铜鼎上青花瓷瓶,亦烧造些;若样大小瓶内不能得,着照大圆足瓷瓶烧些送来,钦此。……’于二十三日,太监起祥、苏三才、刘希彭又传旨:‘若不能照太和殿鼎青花有细釉白地烧成瓶,其青花纹,若照雍亲王府来样烧造,亦可做得……’
九月二十七日,七品首领舒文来说,怡亲王交来成造金星玻璃瓶四件,着再照样成造金星玻璃瓶五件,其中随带成造银镀金帽瓶四个,内二件成造金丝珐琅帽瓶;二件成造珐琅瓶。
十月初二日,苏拉胡世芳将烧造白瓷瓶一件,银样二件,银丝一样,呈进讫。
十月初九日,怡亲王交来五品首领萨木哈再做得青花瓷瓶一件,传旨:‘尔交萨木哈再做得瓷瓶亦不好,仍着胡世芳再做另样送来呈览,尔亲往观看,钦此。……’尔送做得青花瓷瓶一件,再着胡世芳做另样小瓶一件送来,仍照怡亲王所呈得青花瓷瓶一样成造十件,钦定此样,其大样不要。
十月初九日,又造办处郎中海望、催总白世秀将怡亲王所呈做得青花瓷瓶一件,及海望做得青花瓷瓶一式四件,呈进讫。”
由此可见,雍正早期所制瓷器,大多承袭了前朝遗制。
但进入雍正中期后,由于所“拣选”或承袭先朝御瓷逐渐减少,各种“烧造新制”呈请上进的御瓷开始增多,景德镇制瓷工艺开始向新的时代风格转变,并进入炉火纯青的“黄金”时代。据《记事档》雍正三年闰二月初八日、初九日、十三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记载:“怡亲王交来白瓷瓶一件,传旨:着照白瓷瓶成造洋彩珐琅西洋花瓶十对。”“怡亲王交来西洋铜瓶一件,传旨:着照样成造珐琅彩西洋花瓶十二对。”“怡亲王交来白瓷花瓶九件,传旨:着照样瓶上绿地,烧造九件送来呈览,钦此。”“怡亲王交来珐琅瓷瓶一件,传旨:着照样再烧造十二件。”“怡亲王送来铜镀金双龙耳瓶一件,传旨:着照样烧珐琅瓶十件。……‘此瓶若不能画此色金龙,着画紫金龙,钦此。……’其瓶上双耳,若不能烧成金黄,着烧成黄色亦可,其瓶若不能用铜镀金,将双龙身镀金耳不用镀,钦此。”“怡亲王送来玻璃双耳瓶一件,传旨:着照样烧造磁瓶六件。”
从上述记事中还可以看出,雍正年间宫廷陈设使用瓷器的繁复程度,以及烧制御用瓷时对器物造型、纹饰、色彩所提出的严格要求。而且,由于雍正帝的审美观及其对制瓷标准要求近乎苛刻,宫廷生活极其奢侈,烧制的御用瓷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无论色彩还是纹样,无不精致细腻,典雅脱俗,而且几乎每一件造型、每一件器物都要反复琢磨,多次制作成样,呈送御览,“钦定此样”才最终定夺烧造新制,因此,这一时期无论釉下青花还是釉上彩绘,乃至色釉品种、工艺装饰,都异彩缤纷,纷繁复杂。总之,在御窑烧造的“宫廷用瓷”上,雍正皇帝都追求富丽堂皇,精巧别致,不计成本,不惜工本。
由于雍正帝本人喜好清淡雅丽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对青花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其御用青花瓷器格外受到重视。唐英监制的“唐窑”青花,以其纹饰优美,白釉莹润,青花亮艳,造型精巧,被历代称为中国青花瓷的典范,而其本人更是被后世公认为“督陶官”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