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剑柄是如何固定的?
清代佩带的剑分为宝剑及腰刀两种(腰刀其实也是长剑)。剑的构造由刀身、刀鞘和剑柄三部分组成。刀身,清代满语称作“海鲁”,汉人称“剑刃儿”,是剑的杀伤部分。刀鞘,满语称“噶塔卜”,是用犀角、象牙、鲨鱼皮或硬质材料制成的护壳,套在刀身外部,起保护刀刃的作用。在刀鞘上部开有通至鞘底的扁孔,刀身由扁孔向上插入鞘内,以防止刀身在鞘内与刀鞘摩擦时损伤刀刃。
在刀鞘内壁上,有的还装有与刀刃相吻合的剑套,剑套用绸子缝制而成,有单剑套和双剑套两种。剑柄是握剑的部分,在刀身尾部的根下有扁方铆钉,用铆钉将刀身与剑柄连成一体。在刀身与剑柄之间的把头上,套有以铁制或用铜、银等材料制成的圆箍。在把头上有的装有皮绳编制的护套,上面多盘织有花纹图案及挂穗。
清代的剑柄有两种固定方法:一种是将刀身与剑柄分别制好后,直接用铆钉固定。但用这种形式固定,时间长了以后易松动,所以在清朝中晚期极少做此式样。另一种是在剑柄一端靠近根部做一扁孔,将扁铁片由该扁孔穿过,然后将扁铁片的两端向内面折回,与剑根铁芯相钩连,将扁铁片在近刃部折成直角,用铆子打紧,使刃部与剑柄固定。用此法固定不易松动,所以在清朝中晚期制作的剑多采用此固定方法。剑柄的背面近上部有扁形铆,用铆子将皮质的剑套与剑柄上的铆钉固定。剑套上部及两侧都可挂剑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