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称坨兽羊代表什么?

田军田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正脊和垂脊相交处安有兽类形象的构件,称脊兽。脊兽分走兽和蹲兽两种。走兽安装在正脊和垂脊前端斜坡上,一般用多种,依次排列,如北京太和殿安吻、龙、凤、狮子等10种兽。清制,凡有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其正脊上除吻兽外,两侧可装十一个走兽,官衙房及绿、黑色瓦的建筑最多用五个走兽,称五脊兽,如北京东华、西华门外的官衙房即属之。走兽的式样,除兽头之外,一般都有花座,清时一般官员衙门外檐瓦饰只用素坐。大吻,吻,也称“鸱尾”、“鸱(音迟chi)”或“螭”、龙吻,取其避火之意,安在正脊两端。西汉未年,宫殿正脊的两端不加任何装饰,仅用一梁,上作向上转折勾莲图案,称为“贪”。后来人们感到“贪”这种式样太直溜,容易断裂,不甚牢固,同时也不够美观,因此便在梁头上铸一个圆形的铁套筒,上插板椽和铁椽,椽上覆瓦,并在铁椽前后伸出处钉上“吻兽”。这种吻兽很象一种怪兽(鸱或螭)的头,张着大口把正脊吞在嘴里。这种吻的形象和应用,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南北朝时,吻的造型已多作巨吻大张吞脊的形象,以后历代都沿用下来。因吻的形象象鱼尾,又因闽南语“鱼尾”和“吻”同音,故称“大吻”或“吻兽”。为了使它固定得更牢固一些,从隋代开始,在龙吻后面又加一个“望兽”。唐代吻的形象同南北朝相似,吻尖微微往上翘起,宋代以后吻的形象起了变化,吻上出现了角和云形的缨饰。有的角尖往上翻起,有的往下垂,造型更加工致。明清时代的大吻比宋元时代更加集中而丰富,在建筑艺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成为我国古建筑富有民族色彩的造型特征之一。从古建筑艺术的发展和造型上来看,“大吻”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建筑构件中运用最巧妙、造型最精美、而且具有民族色彩的杰出代表。

吻后置仙人走兽,依次为仙人骑兽(古时航海者的形象,一作压水兽,意在镇邪消灾),龙(降伏水火),凤(太平),狮子(辟邪恶,防火亡),狻猊(xianduan-ni威镇一方),海马(顺从),獬豸(xiaozhi驱除灾祸),斗牛(镇火灾),行什 (雷神形象,除邪恶)。小兽多少是表示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只有故宫太和殿采用十个走兽、其次是中和殿、保和殿用了九个走兽,在我国所有的古建筑当中,只有故宫太和殿的吻和脊兽是用铜制成的,其它的都是用琉璃烧制成的,这种吻重达4300多公斤。

蹲兽多在琉璃建筑上使用,式样有龟、狻猊等,安在正脊、垂脊、戗脊的脊端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