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宣纸是什么样的?
清朝为宣纸发展时期,从1654年到1911年。宣纸原料拓展到青檀皮(张小弩《学圃琐言》记载:“泾县小扣纸,用檀皮之嫩者,洁白坚韧,为送灶纸之最上者。”)、沙田稻草、燎草等。
清代早期宣纸的生产水平、制作工艺和质量,与明代后期比相差不大。此时期的宣纸原料基本上还是以青檀皮为主。宣纸在造纸工艺上也继承了宋代“图谱”,如:仍沿袭唐宋以来的“二重叠抄”方法和宋元时的“加填粉埃”方法。制作宣纸的工具有所创新,如:“锥拍”的使用,改进了宋、明代“手拍”的落后工序等。
清中期宣纸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艺改革方面,此时期宣纸生产已步入鼎盛期。其具体表现是:1。泾县平地稻草的纤维取代“黄滑皮”纤维,与青檀皮纤维混合作为宣纸原料,且用量不断增大,青檀皮用量减小,宣纸由皮料宣向渣料宣发展;2。宣纸原料的加工、制造工艺发生根本变化。
过去全皮料宣加工工艺是:青檀皮纤维经漂白(用石灰和“滑料”)之后捣制,宣纸成品色泽“洁白”,宣纸纤维为白色,且容易腐烂。现在加工工艺改为将青檀皮纤维“蒸煮”、“日光漂白”,然后“洗选”,宣纸成品色泽“微黄”、纤维坚韧,呈黄色(竹子黄色),不易腐烂。故而从清中期起,制作的全皮料宣纸已不是明代的“玉版”(洁白宣)了。3。制浆和造纸工艺的革新换代。过去“二重叠抄”和“二料相和”的传统工艺被现代水力制浆和帘床(由泥床变成竹帘床)抄纸工艺所代替,水磨“槽屋”出现,改变了过去浆槽的落后工艺;4。宣纸品种更为增多,质量进一步提高。
清代晚期宣纸生产继续发展,宣纸质量仍在不断提高。
总体上讲,清朝的宣纸,制作工艺水平仍然超过唐宋和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