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座钟有收藏价值吗?
九鼎座钟以中国古代典故“一言九鼎”为表现形式,以紫檀木为基座,用铜镀金装饰,钟上安放以鼎为造型的九层活动乐鸟。九个镀金小鼎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地安放在紫檀雕花基座上,组成一座玲珑玉塔,九个乐鸟站立在九个小鼎上。九鼎之上坐一大鼎为钟顶,鼎盖打开,一只仙鹤翩然立于鼎口,造型生动,寓意中华九鼎、基业长青。
此钟由德国钟表大师制作,采用法国机械工艺,内设八套不同的乐曲,九个乐鸟在钟鸣时依次击磬报时。它工艺精细,造型奇特,构思奇妙,中西风格浑然一体,是一件难得的时钟珍品。
座钟中的九个乐鸟是中国文物的一个重要构件——鼎的造型,古代又称为“鬴”。《说文解字·鼎部》载:“钟虡(jù)也。”段玉裁注释:“《春秋传》引《诗》曰:钟声铿,鼓声(革荒),集于苞栩。《毛诗释文》《大戴礼记注》、贾逵《国语注》皆云鬴,钟旁大铃也。”
从周代开始,古代钟上开始挂有铃铛,称为“钟虡”。虡有大、小两种,小钟虡称“铎”,悬挂钟架下层;大钟则称“鬴”。钟上挂鬴,主要是为使钟声清脆、响亮。《诗经·周南·桃夭》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三句,意思是说“这个姑娘嫁过来,使你们家适宜”。朱熹《诗集传》云:“鬴,钟旁大铃也。钟县而下垂,谓之县。其上有板,谓之笋。笋上刻之,谓之枚。枚曲如枚,钟悬空下,以其下击之,则鸣。”
在古代,钟鬴是富贵、权力、地位的象征。《毛诗》“钟声铿,鼓声(革荒),集于苞栩。我有圃蔬,我有室庐,伊威在室。好爵在手,四黄既闲,两骖不(车宪),两服上(革兔),两骖(车献)。两服齐首,两骖如手。龙旗十乘,大糦是承。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句中“好爵”,即“乐”。《仪礼·士昏礼》郑玄注:“爵,乐也。”朱熹注:“鬴,钟旁大铃。……此诗当为陈之忠惠之士歌也。其辞自言躬俭约以承大功,而献乐于君也。” 九鼎座钟将钟鬴改型为乐鸟,在时钟鸣响的同时,依次击磬,报时清脆、响亮而又富有节奏感。整座时钟中西合璧,既富有传统韵味,又流露出异国情调。
在九鼎之上,大鼎立于顶上,使九鼎更具有坚实牢固之感,从而使这个钟的整体造型更加突出“一言九鼎”的寓意。
鼎的雏形是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煮肉烧肉。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我国青铜器铸造业开始兴起,从此,鼎成为以青铜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铜器。
据史书记载,传说大禹将天下分作九州,接受九州所贡之金属,铸铜为九鼎,将九州名称、图腾或其物产铭于鼎上,称之为“九鼎”,以象征九州,以此作为王权的象征和国家的重器,以示“九鼎”之重,一言“九鼎”之事,使之成为“传国重器”,并为以后各朝各代沿袭。传说夏禹铸造九鼎于荆山之下。《史记·封禅书》记载:“昔禹治洪水,通九州,决白马之口处令所避就也。导江自三峡以下至于五湖……禹用帝舜《夏时》数,而别创中国之历,因定九州鼎钟。”《左传·哀公七年》有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于是班贡,分儿九州。”《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兽异形,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凤凰来仪,民戴君矣。”郑笺:“大鸟象德。”
从以上几段引文中可以看出,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和国家的重器,始于夏禹。
后来鼎成为国家重器,即礼器。《左传·桓公二年》记载,“虢公、晋侯盟于泛氏,……虢人、晋人、梁人、褒人、郑人盟于清华大学”。《国语·周语上》也有记载。这说明在春秋时代,各国国君都有鼎了。到春秋末年,楚庄王在公元前575年的时候,打败晋军以后进入晋都,他非常高兴,就用问鼎中原来表示自己的志向。楚王问鼎的意思就是要夺取周王的国家政权,后来人们一直用“问鼎”、“争鼎”表示篡权夺位的意思。如《三国志·吴志·吕范传》记载:“今将军(孙权)兴军破敌,托霸业,此乃百世之一时,不可失也。今猥自比,若九鼎、泰山,则高天至,难施功,为可及之山。何者?河洛诸山虽非巨林,然犹足抗也。吾方举棋,将军便营之,此其时也,不可失也。”
鼎,象征帝王权利和国家重器,如成语所说的“一言九鼎”、“问鼎天下”、“鼎足立”,现在还有“鼎新”、“鼎盛”、“鼎力相助”等等都含有鼎力相助的意思。鼎在先秦时期是中央权力以及国家、地方政权和权力的象征与代表。汉代以后,人们以鼎作为煮食的烹调用具,直到现在,人们还用鼎锅、火锅等作为烹饪器皿,但是人们还是赋予了鼎以文化的内涵。
由于鼎在古代的地位和重要性,历代王朝无不重视鼎的制作。自夏禹铸“九鼎”后,商朝和周朝都曾沿用夏朝的九鼎。商朝覆灭后,周武王就命人“迁九鼎于洛阳”。春秋末年,楚庄王一再问鼎的轻重大小,扬言要取而代之,被周朝大臣王孙满斥之以“唯德是辅”,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西周时,还形成了以“鼎”、“簋(簋)”(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为多组的饮食制度。据《春秋左传》记载,“天王(周王)之豆两区”,这“区”就是当时计算器具组的单位。王室的臣民则按官爵的高低,分为九鼎、七鼎、五鼎、三鼎以至一鼎之食。诸侯和卿用九鼎,诸侯夫人用七鼎,士用五鼎,庶人三鼎、一鼎。
在古代葬礼中,将鼎置于棺木和尸首之间,用来盛放死者生前最爱的食品,为死者来世所用。
九鼎座钟集欧洲机械工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不但是一件高档的实用陈设品,更是一件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一言九鼎”的成语源于古代大禹治水成功后铸造的象征九州疆域的“九鼎”。“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原文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信陵君,与公子平原君赵胜很有交情。有一次,秦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信陵君求助。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和他一起去楚国。平原君看毛遂没有名气,有些怀疑他是否能办成此事。毛遂说:“我到楚国,将会比九鼎大吕更有分量。”在楚国,平原君与楚王商谈“出兵救赵”的事情,但两人争辩了大半天也没有结果。毛遂按剑上前,反复陈述利害关系,并说出“楚国如果能果断出兵,就能称霸天下,如果不出兵,楚国将来就会被天下人看不起”的道理,终使楚王决定“出兵救赵”。因楚王说话算数,平原君称楚王的话“一言九鼎”,后来人们用“一言九鼎”比喻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有决定的作用,也引申为拥有很大权力或有很大威望、影响。九鼎座钟取“鬴”的造型,制作成九只小鸟,并将“钟”的部件“鬴”活用为击磬报时的时钟,使“钟”与“鬴”相结合,以“钟鬴”的寓意来表示“一言九鼎”之意。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构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