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天才是谁?

万罄万罄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从“天才”这个词来谈 天才,是一个外来词,是英语talent的音译。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为:1.具有特定天赋的人;2.特殊才能。 我们平时说某人是天才的时候,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的天赋或特殊的才能的意思(这里所说的“特定”和“特殊”,都是指在某方面)。 我觉得这个定义基本上符合我们对“天才”的理解。

二、从古人的观点来看 “天才”在西方是作为一个中性的词汇被使用的,它没有褒义也没有贬义,但在我国却是一种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词。 在古代中国,人们并不把“天才”视为一个中性词——他们相信,人才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这些人在未出世的时就已有了定数! 先秦时期,孟子就说过这样的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五百年而有圣人举。”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故假此良才,以匡乱世。” 这句话的前半句与孟子的言论差不多,都是在讲天数;但后半句却是曹孟德自己发出来的感慨了——“天道玄远,吾非通儒,无从参透!只觉我大魏得此奇才,实乃天公作美啊!” 很显然,这已经是带有很强烈感情色彩的言辞了,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赞扬吧! 所以我认为我们平常说的那个能人异士之类的,可能跟古人眼中的所谓“天才”不是一回事。

三、对于题主的问题而言 这个答案其实已经挺明显的了,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嘛~ 王羲之王献之都出生于东晋时代(307年-401年),这个时代恰好是我国历史上的门阀士族统治最为稳定的时代之一,也是书法艺术开始由民间走向上流社会的时代。

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上层社会对艺术的重视程度高,使得东晋时期的书家们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同时,这一时期又正值北朝少数民族南侵,中原地区一片混乱之际;西晋后期以来持续百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了,人民得以稍事喘息之余也开始怀念起曾经安宁的日子,因此社会上流行着一股怀旧思古之风:人们崇尚传统、追求文雅,这种风气自然也就延续到了书法领域里来了...总之呢就是当时的社会条件很适合书法的发展啦~~ 于是乎王氏家族便成为了这个时代里的佼佼者:

王右军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他那“书圣”的名号可是人人皆知哒~ 至于他的儿子王献之则是后来居上的存在。据史料记载:其子年幼时便随父习字,成年后成为一代书法家;而他自己所创作的诸多书体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誉为“小楷第一”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王献之年少好学,才华出众;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哦~所以别看他平时总是摆一张臭脸给人看,但其实心气儿还挺高的哟~( ̄▽ ̄~)~

嵇晨嵇晨优质答主

书圣 羲之,王羲之父王正之,他的字写的可漂亮了!而且为人谦和有礼,喜欢交朋友、收徒弟。 我在王羲之的墓志铭里看到过一段文字,大意是 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很刻苦,练得手都肿得像馒头一样,然后每天夜里都会梦见自己跟自己的老师交谈,白天就继续练习;有一次因为太专注,还误把头撞了一个大包。

后来他出名了以后仍然不忘本,经常去民间给人写字,给老百姓服务,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 他活到八十二岁去世的时候,全国都哀悼。 他是我的偶像之一。 (还有我最喜欢的颜真卿,李白等)

简小偌简小偌优质答主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