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书法排名第几?

公秋霞公秋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自商代甲骨文开始,历经秦篆汉隶、魏晋风流,以及唐代楷书、宋元行草,各体书风异彩纷呈,各领风骚数百年以至千年以上。 至元代,赵孟頫始提出“楷法极则”的论断(见《赵氏伯仲叔三公仙逝碑》)。此论一出,影响深远。明清诸家纷纷追随效仿,楷书的地位日盛一日,成为正统书体,其他书体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时至今日,这一状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以致出现楷书为“俗书”“江湖书”“匠人之书”的现象,而隶书、章草等其它书体,更是无人问津,几乎濒临灭绝。这不能不叫人感到惋惜和担忧!

一、历史地位 楷书即正楷、真书、正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及隋朝,直至唐宋至今。它讲究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结构谨严、字体匀称。是字体中最容易学习的一种。在书法史上,它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也远远高于其他书体,因此成为历代学习书法者必学书体之一。

二、现状分析 一提起学习书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练习楷书。的确,楷书的实用性最强,最易学习和掌握。但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得楷书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其功利性和狭隘性使楷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灵性可言了。很多初学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机械性地模仿字帖,最终只能得到形似而非神似的效果。更有甚者,以追求形似为目的,一味模仿古人笔法,墨迹,结果不但写不出自己的风格,甚至连最起码的法度也丧失了。这些现象之所以会存在,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 从客观上说,我们现在的学校里还没有书法专业,大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对书法理论研究不够深刻,对学生又缺乏耐心指导,往往只是把写字当成一个技能来训练学生……而从主观上看,一些初学书法的人,受功利心的驱使,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没有认识到要写出个性就必须突破古人的藩篱,没有意识到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艰苦钻研的艺术,他们只求速成,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阻碍了他们学习的步伐。

优质答主

“中州”这个称谓,是中原地带的别称之一(其他还有“中土”“中原”“豫州”“兖州”等。)而“中国”之“中”字,也是来源于此。 中州的“州”,在古代通读“周”,指洛阳; 而现代读音的“洲”,则专指广州、杭州等地。 说“中州”是指现在的河南省,也可以。 但是严格来说还是古义,即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或者说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为其包含了陕西,湖北,山东一部分等地区在内的地方。所以这时的称呼范围比现在的含义要大得多。 所以我认为你所谓的这个排名,可能没有考虑到“中州”这个词的古义及其涵盖的地区,那么就不合适了;如果考虑到了的话,那应该把河南和陕西合起来算一个名额来统计吧。

郏珊璐郏珊璐优质答主

郑州市第106中学的书法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郑州市第106中学以汉字书写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开展书法教育,把书法教育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和美育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以“习字、习作、习德”为“写字课”课程内容,以“能写一手好字,学会书写做人”为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风,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在每周课程表中安排有两节写字课,由专职书法教师任教。

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段及年龄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时,书法老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硬笔书法教学以规范、端正、整洁为目标,重视学生书写基本功的训练,从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毛笔书法教学根据初学书法者的特点,选择从楷书入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范写、演示、辅导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书法技法并了解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书法教师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细细品味,去探究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的结构和章法布局的一般技法,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技法。通过反复、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