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留下过书法吗?
《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早先学习草书字”,但这是记载在孔子学习“篆书”的旁边,而且从文中来看是别人认为孔子学“草”不好而劝诫他的意思。 这就说明两件事:1.孔子是会写的(不然不可能出现在旁边);2.他只学了(否则不会放在旁边且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至于为什么别人觉得他不务正业,我认为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写字用的是篆书和隶书而不是草书,孔子专攻“草”就有些不务正业的意思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所以关于孔子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的,因为本身就不存在什么作品…… “孔子书法”之所以会成为传说并流传到今天主要还是因为他本人的地位决定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奉为“圣人”!因此后人为了宣扬他的思想才会附会出这些东西来。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这些所谓的作品都是后世假托孔子之名做的伪作!!!!
首先我们要知道,汉代的字体发展到了隶书阶段,这个时候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之前在篆隶时期,人们更喜欢细笔线条带来的美感,但在隶书上他们更偏向于粗放豪放的笔画。东汉的蔡邕就曾说过一句名言——“势来不可遏,势去不可遏”——这句话的意思是:笔画要“势来”时便一泻千里,到“势去”时就戛然而止不能拖泥带水。这个观点影响了几千年以来的汉字书写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会怎么用笔呢?很显然,他不是那种“力透纸背”型的书法家而是一个更倾向于“藏头护尾”的人,所以他必然会更青睐于“篆”、“隶”这两种偏细的线条而非“草”这种笔画偏粗的作品。
优质答主
《论语.述而》中,子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7)这句话的出处是《庄子·秋水》中的“言谈者寡矣!”这里的“寡”,并不是指语言、行为,而是指人说话、行为时所考虑的内容或思想;而不是仅仅指言语行为的少,而是指一个人内心所想和所说要一致。这种话的意思就是,心里想什么就说,不要拐弯抹角藏着掖着。所以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多说话,少说话,说真话,讲假话——这个说法也是从这儿来的……其实,如果将这个句子放到今天的语境里来看的话,那就是另一种意思了——这里面的“寡”字指的是对金钱、地位等世俗名利的欲望,也就是说:不贪图钱财,就不会有祸患……
关于孔子是否留下真迹墨宝,说法历来不一。《孔子家语·三恕解》:“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韦编三绝的故事也流传千古,成为刻苦读书的成语典故。
东汉蔡邕,博学而工书,他以书法诠释韦编三绝。《后汉蔡邕书后跋》:“东汉熹平四年,邕奏求正《五经》文字刻石,于是书《尚书》《春秋》、《周易》、《仪礼》。皆用小篆,书成,镌碑四十六块,立于太学门外”可见,蔡邕是将孔子手写之易作如上推定,这是孔圣真迹的最早记载。
宋以后,传世有《夫子墨迹》、《孔子庙堂碑》等,皆称孔子真迹。但据考证,前者是唐人依据古篆文摹写的孔子语录数条,由宋代著名碑刻家赵安仁摹刻上石;后者是虞世南摹褚遂良书,原在山东曲阜旧县衙庙堂内,碑文毁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如今只存断笔残碑数节而已。《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晚年遗作。虞世南楷书法度严整, 深得王羲之遗韵,历来被视为初唐楷书法帖的代表作,影响巨大。
从现有史料看,孔子真迹无存,多为后人临摹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