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腾冲翡翠怎么去皮?
古代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当然不可能用机器去打磨抛光。于是古人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对玉石进行雕琢。其中有一种方法叫做“解玉砂法”。 用这种“解玉砂法”来进行加工的时候,首先需要把一块玉石给泡涨(因为里面有解玉砂),然后把玉石放到水力强劲的地方,让它自然脱落(也就是磨皮的意思啦~)。
如果玉石本身的质地不细腻的话,可能里面会有一些泥垢或者杂质,在浸泡的过程中就会散开或露出,所以最后研磨成形的成品表面是比较光滑的。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成品效果不是特别好,而且比较费时费力费钱。但是很能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啊!想想在古代那样一个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用这么笨的方法来制作玉器就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了~
从清代早期开始,从缅甸开采出来的翡翠经过辗转运到腾冲。这里成为翡翠进入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国内最早加工翡翠之地。而翡翠的去皮剥壳则是翡翠加工的第一步。
剥壳技术包括破壳、掏脏、俏色三个方面,是翡翠加工成败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一件翡翠器皿的价值与品质。剥壳工匠全凭对翡翠原料的感觉决定如何取大留小,这不仅要求匠人拥有丰富的经验,更需要独具匠心和精准的预断。许多翡翠原料其外皮浑浊不堪,内里却质优纯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价值极高的翡翠原料白白浪费。剥壳技术高超的匠人有胆有识,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外面黑乌乌的石头变成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器皿。
翡翠进入腾冲后,最初是用手工磨沙的方法去皮,工艺手段十分粗糙。后来,匠人们仿照金银首饰加工“湿作”的方法进行翡翠加工和制作,又发明出“蘸水”工艺,即以水作冷却剂。将铁制的磨具固定在一个装有水的铁盘里,用水冷却磨具,再将翡翠放到铁制的磨具上来磨。磨到一定程度,再用电灯“扣红”(相当于打光),观察翡翠内部情况,然后根据其底子和颜色的分布,重新构思作品形状,再次磨沙。经过多次甚至十多次反复琢磨,待皮壳剥净,内部翠质显露,颜色分布一目了然,即可进行设计和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