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什么时候开始?
在人类文明史上,玉石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最早的玉料来自新疆的和田地区,当时的新疆和田玉是软玉(透闪石玉),到中原后被作为礼器使用,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玉琮(礼器的一种)出自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时间大约在9000年前,用玉琮祭祀祖先;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玉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玉饰,重器,以章有德”,也就是说在周代以前玉还被看作是有德的器物;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玉已经成为德行高尚、品德纯洁的象征了。
由于玉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易磨损,色泽持久,加之文化传统的影响,玉一直被中国文人所推崇,并赋予其崇高的人文价值。 除了作为礼仪用品之外,古人还常常将玉制成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以显示身份地位的高贵,及长相俊美。
翡翠的历史源远流长,缅甸是当今世界翡翠原料的主要出产地,其翡翠开采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3世纪。在东南亚地区,如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自古以来就有佩带翡翠饰品的习俗。人们喜欢将其制成配饰,以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有名的佛教国家,而缅甸翡翠玉石的开采历史至少要追溯到13世纪。
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1277年忽必烈两次派兵攻打缅南蒲甘,掳掠了大量黄金、玉石(翡翠)。这是缅甸翡翠传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史实。当时,缅甸将翡翠作为贡品进贡给中国,而缅甸本国却很少利用翡翠玉石,甚至不将翡翠当做宝玉石。缅甸当地人的传统首饰,大多以琥珀、珊瑚、蜜蜡、玻璃为主要材料制成。
到了明清时期,缅甸翡翠大量在中国上层社会流行,被当时达官贵人认为是珍稀之物,翡翠饰品也多为宫廷贵族使用。但当时传入的翡翠数量极小,翡翠饰品也多以整料为主,直到民国初年,在清朝末期的1912-1915年间,英国殖民政府对位于缅甸克钦山区帕敢附近的玉石矿区控制有所减弱,大量的玉石商开始到矿区寻找玉石,在矿区开采的缅甸翡翠料源源不断的运出来,缅甸翡翠市场逐渐热闹起来,许多商贩将缅甸翡翠原石运往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或直接运往上海、广州、香港销售。
此时,进入中国的翡翠原料越来越多,由于这些玉雕加工主要集中在云南,因此,当时云南的玉商通过运输茶叶的“茶马古道”将缅甸翡翠运往云南各地加工出成品,再向全国辐射。同时,许多国外的玉雕工艺匠人和商人到云南开店,在此过程中,缅甸翡翠源源不断的往中国内地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