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表面有很多小毛孔?
这是天然翡翠的特征之一,叫做“棉”,指的就是翡翠内部有很多细微的透明或白色矿物颗粒。这些矿物的形状就像冰晶一样,所以被称为“棉”。 天然翡翠都会有“棉”,只是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比如下面这样的: 以及这样: 在强光手电筒下,“棉”会更加清晰一些: 不过虽然都有“棉”,但是天然翡翠与天然翡翠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糯种翡翠内部有类似糯米汤一样的“棉”: 豆种翡翠里面有很多粗大的颗粒,所以可以看到很多类似黄豆般的“棉”: 而墨翠因为是黑绿色,所以在灯光下内部会有绿色的“棉”: 如果有小伙伴自己购买翡翠的话,可以根据“棉”的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天然哦~ 当然了,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利用玻璃等材质制作的仿冒翡翠。这种情况下,“棉”的存在就很有鉴别意义了。
因为天然翡翠的“棉”是矿物质聚集而成的,看上去比较自然;但假翡翠的“棉”是人工加入的,所以会比较突兀,通常是一颗一颗的,像下图这样: 这是因为在制作假翡翠的时候,需要先制成半成品,之后再注入颜料进行染色,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形成这种一颗一颗的白色点状物。 除了“棉”之外,判断一件翡翠是不是天然还有非常多的技巧和方法。
在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小伙伴们可以在我的往期文章里寻找答案哦!
很多接触翡翠的朋友都会认为,翡翠是一种很硬很滑的玉石,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翡翠的原始表面实际上有很多小孔洞,这在行内一般叫做“橙皮效应”,在翡翠原料上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翡翠成品,也能够很明显发现它的表面有细小的凹坑。这种小凹坑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翡翠中硬玉矿物颗粒之间相互接触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次生作用的影响,在后期的搬运和地质变化中,一些比较弱的颗粒可能受到破坏蚀掉。在雕刻制作中,我们很难把这些小凹坑完全打磨掉,一般高档次的翡翠在抛光中会处理得比较精细,这种小凹坑看起来就不会非常明显,而低档次翡翠的表面就会比较松散,抛光工艺不好的话在表面就会有比较多的凹坑。
一般所说的翡翠“水头好、玻璃种”这些特征,是体现在对翡翠内部透光性等各方面,而不是针对其表面光滑程度,即使玻璃种翡翠,其表面的细小凹坑也是存在的。对于此“橙皮效应”要了解,但是不要过分地纠结,因为这是翡翠本来就有的特征,只要抛光不是太糟,在成品翡翠上也不会有很严重的影响。“橙皮效应”和翡翠内部的一些裂隙关系不大,即使内部没有裂隙、冰裂纹,表面也依然会有细小凹坑的。有些人可能对此会比较过敏,甚至在挑选翡翠时因为某些细小凹坑而放弃一件非常不错的翡翠,就实在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