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囯石是什么?

齐莹雪齐莹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目前,“国石”之争是石头界最有影响的大事件之一,并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如杨永德《“国石”之争再认识》、叶培贵《“国石”之争的思考》),但多侧重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分析,而少有从经济角度进行全面阐释的。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石”之争,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吗? “国石”之争涉及的宝石种类丰富,主要有玉石(软玉、硬玉)、玛瑙、琥珀、绿松石等。这些宝石中,有些源自天然矿产(如玉石中的和田玉、琥珀中的蜜蜡),但大多数是人造(或称人工合成)的。

现在的人造宝石技术成熟,质量好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例如,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翡翠手镯都是人造的;另外,市场上不少标价高昂的红蓝宝戒指也不是天然的,而是合成红蓝宝或处理过的红蓝宝。这些人造宝石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宝石行业的供应格局。

例如,过去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是天然宝石,人们对于宝石的需求主要是基于其美观性;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人造宝石的色泽、透明度和硬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天然宝石,并且价格上更有优势,因此人们对宝石的需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除了追求其美观外,也开始要求宝石的可靠性(即要求是人造宝石也要是优质的人造宝石)。这样,由于需求侧发生转向,部分原本不是人造宝石的消费者开始选购人造宝石,从而使得供给方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2. 从众心理:人人都戴一“国石” “国石”之争还反映出一种消费的心理倾向: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表现为:当某个物品短缺时,为了使自己拥有的物品具有普遍性,人们会竞相购买,导致该物品价格上升;而当某种物品供大于求时,人们又纷纷舍弃,致使该商品价值降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过程变得更为简洁和高效——只需轻点鼠标,所需产品就能远程下载;或者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轻轻一点,就能瞬间知晓更多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很容易受周围人影响,看到别人买了也就跟着买,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种从众行为最终使供求双方出现了失衡。所以,虽然“国石”争议不断,但从当前来看,似乎效果仍然显著,各种宝石的价格仍维持着较高水平。

赵筱祈赵筱祈优质答主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中,有文房四宝、四艺(琴棋书画)、四宝(金石檀角)、四玉(和田玉、蓝田玉、独山玉、岫岩玉)等等。其中,自古以来被称为“金石”之首的第一宝——中国国石,正以其璀璨的光茫,在海内外放射异彩。

国石是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玉乃石之美者”,在古代,“石”和“玉”字,基本上是通用的。中国自古就有“玉石之国”的美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就以盛产“玉琮”、“玉壁”而驰名海内外;明清两代,皇城北京,就盛产“汗血石和“昆仑石”;辽、金时期的内蒙古和黑龙江三江平原等处,均有珍贵如玉的石种被发掘出来。中国各地所出产的石种,既有“软石”也有“硬石”。硬石有寿山石、巴林石和青田石;所谓“软石”,则是产自南方的昌化石。由于这四种石种类繁多,色彩斑斓,宜于镌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工艺大师和篆刻大师的首选石材。这“四大印章石”,历经三千余年的流传和演变,因其发源于中国,蕴藏量稀少而中国独有,文化品格高雅,石质美善,易于镌刻,被广大石文化界人士和书法篆刻界大师共同认定的,具有唯一性、排它性和典型性的,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瑰宝,并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国学之理,融合统一成为“中华印石”的大家族,而被广大收藏界人士誉称为“中国国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