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国用什么钱?

司空帆妍司空帆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币制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民国七年(1918年),当年北洋政府鉴于外币泛滥,准备发行国币。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一设想未能实现。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银本位制度为基础,废除白银国内流通的法制,所有税收和公债收入均以法币缴入。此后,虽曾有过以纸币代替白银作为货币的主张和尝试,但终究未能克服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的困难。在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财政收支一直存在着巨大缺口,仅凭发行债券和企业借款的方式融资。 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事的进行与敌后根据地的扩大,国民党军队开拔和补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弥补军费开支和发行纸币以应付需要的膨胀,国库储备的损失已无法估计。至民国三十年(1942年)底已达60多亿之多,比抗日战争前增加了7倍。如此巨大的支出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有日益增加之势。为了填补这个大窟窿,国民政府不得不加大通货发行的力度。

据统计,在抗战前夕,法币发行量为15亿元;到抗战中期,发行量已猛增到267.7亿元;到战争结束,这一数字更达到2000余亿元。法币发行量在短期内急剧膨胀,造成极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为例: 当时的中国社会货币流通量已经极大,因此价值尺度(计价单位)的作用已经非常弱了,于是人们用纸币来表示的商品价格就极不稳定(注:这里说的极不稳定并不是非常夸张,因为在极度荒诞的1948-1949年间,一叠纸币甚至买不到一斤猪肉!)。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钱”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不管用什么金钱,它们都毫无意义了……

麻若莘麻若莘优质答主

纸币方面:抗战爆发以后,为了解决战争费用及接收东北产业等庞大支 出,国民政府先后于1938、1941、1944年发行了三次公债。为了解决公债的现金偿还问 题,1939年先后在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浙江、广东和 内蒙古等13个省开办金单位存款。由于各地的存金单位不统一,为了适应需要,便决定在 1940年1月1日发行新的法定货币,代替法币。这便产生了关金(海关金单位的简称)。它 的发行,以金为准备,最初规定只能在沦陷区使用,与法币互相隔离。1940年春,上海沦陷 区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日本方面为了维持经济,向汪伪政府投资2亿元日金,由汪政府在 上海发行等额的日本占领军用票(简称“军用票”或“米票”〕。军用票最初可以在关内各 地使用,后来仅限于上海、苏州、嘉兴一带使用。1944年,伪中央印制馆在天津开始印制 伪华北银行新票,即“冀钞”,同时停止发行旧的“省钞(旧冀钞)”,与北平中储银行券等通 行,使用于北平、天津、保定一带。

军票方面:民国政府中央银行在1931~1949年间,发行了大量军用票,军用票分 别在江西、湖南、山东、广东等战场使用。在湖南等战场流通使用的主要面值:壹元(军用壹 元)、壹元(壹拾串)、贰元(贰拾串)、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军票没有正式流 入市场,仅在战区流通使用,有专门的军需处负责兑换。

抗战时期纸币的特征:

在设计与印刷上比抗战前有明显进步,如连号改为横排,改用满版 水印钞票纸、凹凸印制、多色套印以及加印假水印等办法,使伪造者望而生畏。

各种债券、储蓄、国库券等有价证券与货币通用,起着货币实际价值的代用。国币发行量 与日俱增,恶性通货膨胀,使货币失去信用,被人们视作废纸,1937年抗战开始时,法币对 美元汇率为1:4,到战争结束时,则变为1:550,000。

出现了与法币并行流通的地方货币, 有中储券、川康券、关金券、军用票、东北流通劵等等,造成了币制紊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