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年代是什么?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成立。同年10月,文化部决定组建国家展览馆。由郭沫若先生任馆长、张仃先生任副馆长,吴作人、叶恭绰、刘海粟等九人为委员。
从筹建开始,馆舍的选址就经过慎重考虑——既要兼顾环境优雅,又要立足城市发展需要;既要有利于展示艺术风貌,又要有利于进行公众教育,从而成为文化艺术遗产与市民大众共享的重要场所。 经过多次勘测、设计,最终将馆址选定在北京东郊的南五环以外,这里原是一片庄稼地,有鱼塘、苇塘、果园、稻田和一片片芦苇丛,环境清幽,视野开阔,是北京东部一处难得的“绿色宝地”。 但要在这里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艺术馆,并非易事。首先遇到的就是征地拆迁问题。征地涉及朝阳、丰台两个区,14个乡(镇),278个村,3万多村民。在群众工作方面,国家博物馆建成后,曾发生过一场轰动一时的“闹馆”事件,因此这次征地涉及群众多,工作难做。还有56家公司需迁出,50多处文物古迹需迁移或保护。
面对难题,文化部领导亲自出面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最终得以顺利解决。 在征地和建设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时,正在建设中的人民大会堂紧急需要什么材料,只需一个电话,物资部门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送达。这座宏伟的建筑就这样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中国美术馆的建设也遇到了这样的幸运。因为距离不远,仅半小时车程,位于京郊石景山的北京重型机器厂接到任务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土建工程,使这座现代化的大型展馆能够在一九五六年的元旦对外开放。
中国美术馆是中国建国十周年的重点文化工程之一。1958年动工,1963年正式落成。是中国最大的美术作品收藏、展览机构。
中国美术馆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其典藏拥有中国古代至现当代的近万件作品,在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杰出外国艺术家作品的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中国美术馆还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优秀国外美术作品的功能。其功能、性质决定了其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自建馆以来,在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方面,在把世界美术最新成就介绍给中国人方面,在扩大和加强中外艺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卓著的成绩,成为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窗口和桥梁。
中国美术馆经常组织各种国内外的大型美术展览,是展示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场所。其藏品从古代到现代,几乎包括了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品。如五代董源(传)《龙宿郊民图》、南宋贾师古《滕六阁七图》、元代唐棣《幽篁戴胜图》、明代沈周《莲池水禽图》等。20世纪著名画家刘海粟、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傅抱石、吴冠中、吴作人以及罗中立、何多苓等著名画家的作品在馆内都有收藏。20世纪的中国版画、新兴木刻的收藏几乎包括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所有创作出重要作品的版画家作品,如力群、古元、彦涵、吴凡、赵风等。20世纪中国连环画名家名作的收藏也较完整,如刘继卣的《闹天宫》、罗寒蕾的《阿诗玛》(合作)、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