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镇尺怎么鉴定?
清代的铜镇尺鉴别,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造型
镇尺的质地一般是用金属制作的,包括金、银、铁、铜等。从清代到现在,铜质的镇尺非常常见,其铸造工艺也发展得日趋完善和精美,有的还根据内容与造型的需要,采用镂空、起凸线、錾刻、雕花、镶嵌等技法。镇尺的造型丰富多彩,除了常用的直式镇尺外,还有如意式、方胜式、鼎式、书卷式、山形、鱼形等等,从制作工艺和雕刻技法来说,各有特色。
如清代乾隆年间的铜鎏金的盘龙镇尺,就是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雕刻的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玉龙。铜镇尺表面鎏金,通体光亮,光泽度特别好。龙鳞刻的细致生动,细若游丝,十分清晰;龙的眼球还镶嵌了绿松石,龙须和龙眼清晰可见,惟妙惟肖。
又,清代的镇纸大多都呈长条形,两端分别雕刻或铸造有狮、象、虎、兽等等,生动活泼,凶猛有力,雕刻得栩栩如生,寓意“四灵”,以示吉祥。如一端是狮头的铜镇尺,造型小巧精致,狮子雕刻在铜片中间,形象逼真;另一头为卷草纹收尾,图案生动有趣。
二、铭文
清代铜镇尺的制作,除了讲究造型美观和寓意吉祥之外,其上面所篆刻的书法字体与内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铜镇尺制作的时代风格,和制作者的技法与水平。书法是镇尺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用性的铜镇尺中,铭文内容或文字书法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铭文是鉴定铜镇尺年代与款识,反映历史背景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清代的铜镇尺上,其铭文或图案大多都带有汉、满、蒙等文字,如“大清康熙年制”、“宣统制”、“皇朝天运岁XX大清XX年制”等等,或是直接雕刻的篆书。而文字书写书法的写法,则能从细节反映出铜镇尺产生的历史年代。
如清早期的镇尺,其铭文中所书写的字体大多方正、拙重,如隶书、魏碑、楷书等,而铭文所写出的字体风格往往与铭文笔触风格是一致的,铭文中所写的笔法和字型结构,都体现出了清代不同时期不同的书法特征。又,如康熙时期,铜镇尺上的铭文大多都有满文;到了嘉庆道光时期,铜镇尺就不再有满文,只写汉字。这些都可以从铭文内容的特点来鉴别。
三、质地
质地是清代铜镇尺鉴别鉴定所必须考虑的一点,材质的特点也是铜镇纸鉴定的关键。
早期铜镇尺的质地一般比较粗糙,其材质大多为铜,质地较轻薄。而一些早期铜镇尺的边角处,则可见铆钉,这是为了加固铜片所制作的。另外,清代早期制作铜镇尺时,其边缘大多都不平整,大多都不加修饰;而器物的棱角,还多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
如一件乾隆年间的铜镇尺,其质地为红铜。在铜镇尺的正面,中心雕刻着龙纹,周围镶嵌着绿松石。铜镇尺背面,中心处篆刻着“御制”;而在另一面,中心处则篆刻着篆书“乾隆年制”。铜镇尺边角处,也清晰可见有修补的痕迹,是用铆钉修好的。
另外,也有部分铜镇尺,其材质为锡或铅锡合金,大多表面呈亮黄色或黑色。从清代到现在,镇尺的造型也发生了转变,造型或为“人”、“天”之形;而材质为青铜的铜镇尺也不在少数,其大多都为清代制作,而明清时,金属制作技艺的发展也逐渐精湛,镇尺在制作技艺方面,也更加的精雕细琢,造型也更加的精美,并富有吉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