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钟馗的人多吗?
钟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神话人物,历来多见于画家的笔下。唐代的人物画大家吴道子开创了第一代钟馗像,其后画家们虽有临摹和演绎,却很难跳出吴道子所设定的主要故事内容和钟馗形象基调,基本上被限定在《钟馗嫁妹》和《馗图》等少数几个主题之内,钟馗形象也都是头戴乌纱、浓眉大眼、圆睁豹目、阔口阔鼻、虬髯满腮的黑面大汉模样。直至清代中期,随着扬州八怪的出现,钟馗题材在人物画中才日益活跃起来,开始出现了许多个性风格强烈的画钟馗能手,如郑燮、黄慎、罗聘等都是专擅画钟馗而且取得非凡成就的画家。尤其是以“怪”著称的郑燮,他笔下的钟馗都是单个人物形象,而且多为白面钟馗,这与传统的黑面钟馗大异其趣,是为奇也!
郑燮虽然多画钟馗,但他笔下的钟馗面目大都不离其“怪”字本色,从脸形、眉目到表情、姿态,其怪诞的程度丝毫不减。他于乾隆十二年(1747癸卯年)作的一幅《钟馗行吟图》为立轴,纸本,墨笔。图中钟馗着宽袍大袖,束发垂髯,手仗桃木剑,昂首阔步,行于野郊旷野之间。郑燮所画的钟馗脸面较传统的脸谱为长,面庞清癯,五官端正,两目下视,神态自若。他笔下的胡须、发髻、衣纹等都用一贯的生辣简逸的笔法写出。画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了钟馗除魔驱鬼的本原,略取民间俗称钟馗为“黑虎头”之本意,却摈弃了通常的黑面和圆瞪豹目的庸俗程式,代之以清秀飘逸、温文敦厚、坦然自信且又有几分矜持的白面钟馗,使其看起来温文尔雅、潇洒闲逸却又不乏凛然之气,这正是与封建士大夫崇尚自然、崇尚高逸情致一致的。画中背景仅有少许山石和几枝随风摇曳的芦苇,以突出钟馗行吟的情态、韵致。画幅右侧空白处有郑燮用楷书书的五言古诗一首,诗的内容如下:“大风翻屋山,老树撼其根。虎卧不敢起,鬼啸无人村。何物能镇压,仗剑出中门。眼空势愈猛,足巨心逾尊。我本黑虎头,除奸等乌孙。尔曹胡为乎?莫往莫复奔!”诗后钤“有余草堂”葫芦白文印一方;左侧空白处有画家的长款:“癸卯六月廿又一日,山高,郑燮写于清樾书屋。”长款后钤“郑燮之印”白文方印、“板桥”朱文方印各一方。此幅行笔简洁,立意超脱,墨彩有韵,神气夺人,是郑燮的又一幅上乘佳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郑燮的另一幅《钟馗小像》也是他一生得意之作,他于乾隆三十年癸未(1763年)为自己七十岁生日祝寿时,曾将此图摹绘了两幅,一幅送给了他的好友张东书,一幅自藏以作纪念。前一幅画上有郑燮于同年的七月初七所题五绝一首:“眼中黄豆大,背上黑漆圆。知汝江湖小,何须跋扈来!”小诗落款:“赠张孝威,板桥郑燮。”后一幅郑燮自己所藏之图上有他自题七绝一首:“低帽长衫也自便,空囊谁信旧游燕。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计年。”这首七绝诗,是郑燮为纪念七十岁生日所作,他于乾隆三十年(1763年)所作的《七十大寿诗卷》中,就是以这首七绝为卷首诗的。诗后有郑燮的一篇长跋,文中讲述了此幅《钟馗小像》的由来和摹绘经过,文中曰:“余自乙未至今年癸未三十三,客游天下,作诗八百首,皆有赠有酬,无有自吟其穷愁偃蹇者,今年七十岁矣,归至扬州,买市楼一楼,颜曰‘七品官居’,以记今日之幸,而念昔之苦也。书此于《七品官居》,以志之,板桥郑燮书。”跋文后钤有“郑燮之印”白文方印。此幅郑燮《钟馗小像》现存扬州博物馆,已成为镇馆之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