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没有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诞生的,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是陶瓷器中的主流品种。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东南亚一带出水的所谓中国的宋代青花瓷器问世。国内也有江西、湖南、福建、安徽等省发现有宋代青花瓷残片报道,但当时人们对这些带蓝色装饰花纹的瓷器的看法分歧较大。反对者认为,这些瓷器中的蓝色花纹是一种呈色不稳定,经不住光和空气的氧化,很容易退变成黑蓝色或黑褐色的一种釉里红。支持者则认为,这些带蓝彩的瓷器就是宋代青花瓷。
反对者从理论上讲,主要的理由有二:其一,从工艺流程来说,宋代还不可能有青花瓷。因为青花瓷中的青料蓝彩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色料。它在陶瓷坯体上的装饰经高温一次烧成,要求釉料和坯体不能渗滤,即釉料必须达到不流动的高温性能。其二,从文献上来查考,宋人蔡绦著《铁围山丛谈》记述宋汴京(开封)在烧造白釉瓷器上“间有涂以金缕”等装饰,但无记载用青料在釉下彩绘装饰。景德镇元代的青花瓷和明、清的青花瓷都是薄胎厚釉,如《景德镇陶录》所云“青花源出唐宋,窑釉浓厚”。
经过各方面材料的综合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已逐步统一认识,在宋代景德镇已能生产成熟瓷器和能生产具有高温性能的青白釉装饰釉,具备了在瓷坯上施以钴蓝釉料一次烧成青花瓷的技术条件和工艺流程。宋青花瓷已为学术界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