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喀巴铜佛像什么价?
宗喀巴(1357~1419),名罗桑扎巴,是藏族人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人,他是藏传佛教最大宗派——格鲁派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藏民族中所具有的影响和地位,更甚于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尊称为“班智达达赖喇嘛”、“嘉木样”、“却吉迥乃”、“三界解脱主”等。
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却藏河畔一佛教家庭,3岁从却藏上寺索巴坚赞学习藏文,6岁到却藏下寺洛格东丹学习佛经、历史、医学等。他自幼聪慧,学无所滞,听受既毕,皆能牢记。
后拜高僧顿月多吉为师,系统学习法称“量论七论”、“因明七论”、《集论》、《入阿毗达摩论》和龙树、弥勒的论典等,又学习了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和《密集》、《时轮》、《喜金刚》、《胜乐金刚》等密宗经论。在此期间,先后在拉却却加、雅加却却、年却却却受完出家僧人的沙弥、比丘、菩萨三戒,正式进入僧侣阶段。17岁学完显密教法,被誉为“遍知一切法大师”。顿月多吉圆寂后,他赴藏学经,从各大教派的著名喇嘛处学经,掌握了当时藏传佛教全部教派的教义和各种修炼法。
33岁时在贡塘曲弥扎西本创建显宗修持院“噶然巴寺”,不久又在卫藏修建“拉章扎西益西坚参林”(吉祥药师洲,即今色拉寺)、 “甘丹邦赤”(黄表妙洲,即今甘丹寺)、 “扎什伦布”(吉祥须弥,即今哲蚌寺)等,形成以“戒律殊胜”为纲领的新的教派——黄教,他本人则被公认为格鲁派的开山祖师。他在佛学方面著书甚多,有《清净三昧耶观见论解》、《密宗现观次第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略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和略论》、《辨了不了义论》、《中论广释》和《释量论注疏》等40部,对研究藏传佛教学派、教法、教规、教旨和佛教密宗等有重要的价值。73岁时圆寂于甘丹寺。他的弟子中著名者有哈鲁克珠杰、达仓迥奈尼玛坚赞、绛曲坚赞、嘉庆却英坚赞、克珠杰和班丹迥乃等100余名。
在清廷历朝皇帝眼中,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两大主流派系的宗教领袖,而宗喀巴则是黄教本初祖师,深受敬仰,统治者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为其修建庙宇、铸造佛像。乾隆皇帝曾亲笔题写“敬佛之师宗喀巴”、“敬谨清修”等匾额,可见崇敬之深。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庆祝宁寿宫落成,乾隆皇帝在御书房收藏、展示和供奉了一批珍宝,这批珍宝中除了少量宫廷自产和国内征集的珍宝、字画、珐琅等外,大部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朝鲜、廓尔喀(尼泊尔)等国进贡的物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批宗喀巴像就是这次进贡的珍宝。这批宗喀巴像以制作材料论,有金、铜质,以装钢单色论,有鎏金、红铜、黄铜三种,以尺寸论,有20至30厘米者,以成对论,有二套、三套等。
从这组宗喀巴像的工艺、尺寸等方面看,应是专为进贡清廷所制作的珍贵艺术品。宗喀巴像头戴莲花形黄色桃尖帽(称为“巴珠”,为纪念宗喀巴在19岁时在贡塘寺讲经时出现天降黄表瑞,故将白色桃尖帽顶上加“黄表”,表示“戒律严明无比的班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