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盖子为什么有铜钮?
清代瓷盖盒,多见有铜镀金钮(或称铜盖纽、铜帽头)。它是瓷盖的主要装饰,制作工艺水平的高低和铜钮的美丑及大小,一般说来都取决于窑口的制作水准和烧制年代的早晚。康熙早期的铜钮还较为简陋,多数不外是粗制的圆饼状、塔状,造型也不规整,装饰较为朴素,瓷盖的“钻眼”也显得比较粗糙大意。到了康熙中晚期铜钮的制作和装饰已有了长足进步,钮饰的形状趋向繁多,龙、凤、“杂宝”等吉祥图案增多,造型也趋向精致生动。
雍正时期在康熙中晚期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钮饰的镂空技巧和金水质量明显提高,这在观音尊和观音瓶的顶盖上表现尤为突出。盖顶钮饰的雕刻和镂空已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造型逼真生动、金水均匀平滑闪亮。到了乾隆时期,钮饰制作和装饰出现了严重衰退现象,镂空不爽利,金水发乌发呆(金面常有斑点和龟裂纹)。这种“每况愈下”以致日趋庸俗化的演变趋向,到了清末直至民国,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瓷盖盒的铜镀金钮,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装饰,又是制作和装饰工艺水平的象征和标志。一般说来,凡是仿制古瓷或假货,其钮饰的制作和装饰工艺都很粗糙庸俗而不入流。因此,研究和探索清代瓷盖盒,特别是各种盖盒,将铜钮做为重要研究内容,作为科学鉴定的具体实物依据是很有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就是关于清代瓷盖子为什么有铜钮问题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