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平衡怎么写?
首先说明,我是学建筑的。但是我认为建筑学和书法有共同之处,因此不揣冒昧谈点自己的体会。 很多答案都给出了非常专业的技法分析,这些已经是很成熟的讨论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1、什么是“平衡”?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书法中(事实上也是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衡量一个设计的好坏?或者用比较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评判标准的尺度究竟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好的设计是“均衡”的: 《淮南子·本经训》所谓:“故衡器者,所以知轻重也;绳墨者,所以知曲直也;规矩钩矩者,所以知方圆与邪正也;律历者,所以知吉凶也……” 这种看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许多评论家谈论这个问题。不过今天人们对“平衡”的看法要复杂得多,比如还有“形式美”“和谐”等等说法。但不管怎么说,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作品的好坏。这就是所谓的“客观美学标准”(Objective Aesthetic Standard ).那么,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20世纪初,维也纳学派认为,美学上的判断都是主观的。换句话说,不存在所谓客观的美学标准 ——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一观点在西方影响深远。然而到了今天,人们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尽管存在主客观差别,但审美判断还是有其客观基础的——这既可能是审美习惯,也可能是社会规范等。也就是说,人们在审美上是“趋同”的。 由此我们可以把“平衡”看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表现形式:即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心理模型用来描述世界,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这种心理模型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平衡”。
2、“平衡”从何而来? 上面提到了人类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但这只是一个大前提而已。对于具体的设计师而言,他们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首先是对客户的需求的理解:设计师需要根据客户的喜好和需求来确定最终的“平衡状态”。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这意味着中国人在设计建筑时往往要考虑整个环境,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个的建筑体本身。这一点对于书法家也同样适用:当我们在书写某件书法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单个字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整个作品的布局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
其次是创作过程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平衡感”。例如说,如果此时作者感到心情愉快、心情放松的话,他/她就有可能写出更平衡的作品来……反之亦是如此。总之,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是时代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平衡”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以及审美取向。
3、总结 “平衡”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它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能中的心理现象。要想真正掌握“平衡”之道其实并不困难-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平衡”法则即可:也许是来自于对客户需求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也许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得来的经验积累……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平衡法”! 以上就是我对“平衡”的一些浅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