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墨斋书法?
“书家之宗”赵孟頫,在元代时受到许多文人推重甚至崇拜;明清两代,他的艺术影响更胜往昔,对近、现代书法家如吴昌硕、于右任等都有相当的影响。 赵孟頫曾自称“书法本无法”《兰亭十三跋》)。他所说的“法”是指古人的成规和笔法,并不是指法则、章法之类。他说“结字因时相传”(同上),又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非用工不可,然而用笔必得当乃善……”(《定武兰亭序》卷二、三)可见他用笔首先重视结构。他又说:“古人学书不尽一笔之一画,今人作一字,双钩而成者多矣!”(《赤壁赋》末跋)这就是主张作书要“下笔不许过二三尺”。他认为写字作画“贵有古意”“古意都泯,谓之俗品”。因此他强调要“专精”,提倡多读书,学古体诗文,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来提高自己的素养。
元初北方文风甚盛,赵孟俯等人倡导复古运动,在书法上也力追魏晋唐人的韵致,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明董其昌论书,大讲“书家有南北两派”。南派是赵氏一派,北派则指元代鲜于枢、康里夔玉以及明代的祝允明诸人。清代王澍把元四家的赵孟俯与赵孟頫归为一类,并说:“昔人谓元季四家,伯仲叔季,各以世次分列,不知所谓‘季’者即赵松雪也……仆窃意赵魏公之能文工书,在当时已推为大家,后之人乃尊之过于孟左丞,岂不谬乎?”(见《思泉集》自序)这虽是门户之见,却也反映出元人在书法上的成就和地位。 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等人的书艺也很受后人推崇。
至正年间(1341-1368)浙江永嘉人杨维桢在当时的书坛上很有声望,号称“杨铁崖先生”。他有创新思想,在行草方面别出蹊跷,自成一家,人称“嘉兴派”或“铁崖体”。他常作“乌丝阑墨笔八分书”(见《真率斋碑》),使书家们又看到了另一种书写方式。 元代的书法,以赵松雪为最著,但他不是代表整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在赵孟頫之后还有许多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总体而言,元人尚意,强调个性,这给明、清的文人书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到了近代,于右任的草书和吴昌硕、齐白石等的篆隶,都体现了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