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什么什么胸怀?
胸次,亦作“ 心胸 ”。指人的思想情操。出自《晋书·郗超传》:“ 彪谓 超曰:‘卿胸中之怀,声气乃尔。’”明徐渭《刘景文小画扇》诗之一:“谁道胸中无磊块,有时挥洒出嶙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七》:“其胸次自是不同也。” 北宋黄庭坚认为胸襟即眼界,眼界开阔则胸襟豁达。 宋·苏辙《次韵子瞻和孙莘老聚星堂醉书五首》之五:“胸襟落托凡同野,意气崎岖世异常。”
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说:“观人文章,须先观其发端,看其胸襟格调如何。如唐初四子、开元天宝诸诗人及《离骚》、《史》、《汉》诸本纪赞颂之作,气象峥嵘,风神凛然;若晚唐人诗多是平浅纤巧,无有襟度。” 李东阳的“襟度”一词与他的“胸次”意思差不多,也是指人的胸襟情怀,只不过“襟度”更侧重人品方面而“胸次”更多体现为性情上。
苏轼论书有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无意于佳乃佳耳。”可见他主张任情率性的创作态度,这与他的胸襟气度密不可分。因此他笔下的字往往雄俊奔放而不刻板,飘逸灵动而不轻浮,所以后人评价他的作品“天真烂漫,草圣一发于心”。
清代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用笔欲竖欲直,不可令曲;既直且坚,不可令软。竖直则气势劲,坚实则体用存。”由此可见古人重视“笔力”的原因所在——它直接体现着书写者的人品风度以及内在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