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有哪些?
1.笔毫入纸后,笔毫散开成锥状,称为“散峰” 2.执笔要“指实掌虚”“尖实齐侧圆” 3.运笔的轨迹分为五种:藏锋(起笔收笔为主)、藏露(行笔中主)、逆锋(中锋)、顺锋 (中锋)、折锋(铺毫提按转折处) 4.基本笔画:横画、竖画、撇画、捺画、点画、挑画、折画等 5.运笔速度分为:疾、徐、顿(停)、挫四种形态 6.书法用墨一般采用淡、清、干的形式(书法主要讲究笔法而非墨法)
7.书体按照时间顺序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根据字体结构不同可分为:大楷 小楷 隶书 章草 今草 狂草 篆书 石鼓文 钟鼎文 甲骨文 隶书(张迁碑 鲜于璜碑 礼器碑 曹全碑 乙瑛碑 石门颂 史晨碑 衡方碑) 楷书(二王楷书 颜真卿楷书 柳公权楷书 欧阳询楷书 赵孟頫楷书 黄庭坚楷书 张猛龙碑 龙门二十品《杨大眼造像记》 李邕书《麓山寺碑》 李阳冰《谦道碑》 智永千字文 虞世南《孔宙碑》《道因法师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大字阴符经》《倪宽赞》《兰亭集序》《大字凉州诗》《小字妙法莲华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颜氏家庙碑》《兴福寺碑》《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自书告身帖》《多宝塔感应碑》《李玄靖碑》《陆羽自叙》 ) 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二谢帖》《姨母帖》《孔子赞》《平安何如奉橘》 王献之《鸭头丸贴》《破木帖》《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米芾《研山铭》《蜀素贴》《苕溪诗卷》《拜中岳命作》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东坡题跋》《祭黄几道》《李太白仙诗卷》《答谢民师论文》《洞庭中山二赋》 蔡襄《自告辞表》《离都帖》 董其昌《戏鸿堂法帖》《白蕉书谱》 赵构《真书千字文》 赵孟頫《胆巴碑》《道德经》《洛神赋》《妙严寺记》 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 怀素《论书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自叙帖》 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 《贺捷表》 《急就章》) 草书(章草——东晋《出师颂》 汉《张迁碑》 汉《曹全碑》《曹娥碑》 魏《石门铭》《泰山刻石》《郑固碑》《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曹伯启碑》 西汉《淮阴侯画像》《泉志》 晋代《月仪帖》《出师颂》 隋代《乐毅论》唐代《十七帖》《书谱》《十七帖》《初月帖》《二谢帖》《得示帖》 孙过庭《书谱》《千文断句》《僧义升杂写》 元代赵孟頫《汲黯传》《道德经》《仇锷墓碑铭》《归去来辞》《秋深帖》 明代董其昌《自言帖》《蜀中帖》《草书千字文》《临集字圣教序》 清代张旭《古诗四帖》《郎官石柱记》《李北海书裴将军碑》《肚痛帖》
8.关于练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可参考以下: “学书须求古意,今日俗书所谓恶扎者,岂知古人法益不可见乎!吾尝见唐初贤哲所书,皆含道应物,卓有规矩,无乖庆异,若军事然,纵放皆非也。” ———唐人语 (这句话是说在唐朝初年书法家的作品都有一定的规范,都是合乎道理的,就像战争要有规律一样,放纵不羁的都不是好的。) “以古为师,未有不进矣……” ———宋·苏洵《上欧阳内翰论子书》 (这是说要以古代的书法家作为学习的老师,这样没有不进步的……) 明末大书法家傅山对书法初学者的看法是:“学书先临《千文》,取法乎上,犹畏其难;况未得其上者也。”他认为初学者最好从唐碑入手,因为这样的选择难度较大,“恐不能持守”,所以他又说“择唐则兼善矣,即欲专精,亦宜从初唐上下工夫,盖二王法至晚唐而绝”。(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200页)这里说的是先从唐碑着手,然后再从初唐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