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章法何时开始?

璩清漫璩清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有说两汉魏晋时期的墓志、砖刻上的文字就已经开始出现有意识的章法规律;也有认为唐代的墓志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章法;还有说宋代的金石学兴起后人们对碑刻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对碑额、正文以及碑阴等各个部分的布局的研究,才使得书法创作有了章法意识……说法各异吧~ 2.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什么是‘章法’”这一问题来讨论一下。现在一般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清代包世臣提出的:“字间疏密,一字有数致而意已足;行际疏密,一行有数至而情无穷”(《艺舟双楫》)。也就是说要使篇章的整体效果达到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就需要对单个字与单行的疏密进行对比处理,以造成一种有意境的节奏感。

3.接下来再谈谈题主提到的几个问题:先秦时期虽然也出现了大量的碑刻、简牍之类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所谓的章法概念,或者说还来不及形成章法理念。因为首先这个时候书体的形式还不够成熟完善,其次当时大家主要还是在临摹古代经典法帖,对于碑刻、墓志一类并不熟悉,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再来说说第二个疑问——在唐朝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了固定的章法模式呢?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这种看法的,而且我同意上面一位知友说的,初唐时期一些书家的作品确实存在类似“米字格”的形式。比如欧阳询的《化度寺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等等,这些碑刻中的很多字都呈现出方整均衡的形式,这与“米字格”的字型是非常接近的。至于为什么到了中晚唐以后这些“米字格”的字就不多见了呢?我想大概是和时代审美潮流有关吧~~

4.最后说说第三个问题——“无意识”也好,“刻意为之”也罢,这都是对章法的一种追求结果而已。就像前面所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你无法用某个时代的审美观去评价另一个时代,也无法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待以前的作品。古人之所以能够在创作时做到如此胸有成竹,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自然的一种规律,是不需要费力地去思考的,就如同他们平时写字一样,信手拈来之笔就能体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律之美。这也就是书法最神奇的地方所在了!

优质答主

《书谱》有说, “落笔之前先思量布势” ,这里的“布势”就是章法。 这里说的“字”是单个字,不是单个笔画。但古人论书都是讨论行、列或整体。比如《书谱》开头就说,“夫文字者,高祖之所制,其体态当有规矩;自王右军以来,此道不绝。” 王羲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家(包括钟繇和二王)都强调一个字在整篇中的位置(结构)的重要性,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每个字的位置都不是随意安排的! 我们学书就要学习这种传统,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直接抄古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