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有什么?
目前,我国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套人民币的面值最大、主辅币单位最大、图案主题最多,还经历了从“票汇”到“纸币”的演进过程;第二套人民币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第三套人民币采用了“颜色搭配”设计元素;第四套人民币增发了100元券和50元券两个版别;第五套人民币采用了胶印与凹印相结合的技术。这些变化反映了人民币在印制工艺、防伪措施、票面设计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那么,第一套人民币是如何发行的呢?它有哪些特点和版本呢?
第一套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中央人民政府(简称政府)统帅和领导的人民币建设和发展事业。该套人民币是根据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制定发行的,也是基于当时全国范围的金融货币混乱而进行的。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就之一。
为了统一全国各地分散发行的货币,实现人民银行的集中发行,1948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以国营企业公债的形式偿还国民党政府的旧中国债券,停止法币(抗战前国民政府颁布的货币)发行并收回流通领域。这是中央银行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货币发行机关宣告成立。
1949年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于北京市正式成立。该行成立时,负责接收、清点、整理、兑换各地发行的货币,并发行新版的人民币。195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一套新的人民币钞票。这套人民币共10个面额,分别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3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另有两种人民币硬币,分别是5分和2分。
除5元和2元面额外其他面额的钞票形制不同 ,比如100元的钞票形制和现在的人民币100元纸币非常相似;50元的钞票有五个长方形框;20元的钞票上下两侧有双实线;10元的钞票上方中间有两道横栏等等。 由于当时刚刚建国,经济困难,条件有限,所以第一套人民币在设计方面比较粗糙,缺少艺术性。比如100元的“牧马图”,50元的“纺纱图”和20元的“炼钢图”,都是反映当时国民经济支柱——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状况,构图都比较呆板。1953年发行的10元券和1956年发行的5元券,正面主景分别改为民族大团结和工人生产,都反映出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历程。但是,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这些钞票的设计都很朴素,没有任何装饰图案,给人很强烈的大众化、公共化的感觉,就像现在的人们使用的纸币。
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最大面额为5万元,最小面额为1万元,其中,面额为伍圆的仅有海鸥水印一种。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1955年,政府决定对第一套人民币进行修订,主要增加辅币券,将原来单一的铜铝合金铸币改为钢芯镀镍币和钢币两种。将部分纸钞的票面尺寸加以修改,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同时,取消50000元券,新增10000元券。 195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新币和在人民币上用汉、满两种文字的通知》,对新币的规格、图案、色彩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苏互赠纪念币协议书》的规定,采用苏联的“苏芬战争胜利纪念”字样和图案,发行了50元、30元两套人民币。这标志着人民币的设计、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55年至1960年间,我国相继引进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印钞机,配套引进相应的制版技术,建立了纸张、油墨、塑料薄膜等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的印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