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行书练什么贴?
在王羲之的时代,人们学书大多以写草书和楷书的居多。而王羲之自己则是楷、行、草三者皆能,且各臻其妙。因此王羲之时常用各种书体来作书给朋友。据《晋书·王羲之传》载“尝书扇,本欲花字,因误泼墨,遂成为熊猫之状”;又据《晋书·王献之传》云“(献之)年十五,尝白事父翰墨之际,献之辄行草,草字犹不甚佳,而又疾逸,父实然以为胜己……羲之书亦大善,未尝有异。后自验其书,乃对献之笑云‘始得不妄’”作为一代书圣的王羲之对自己所创的行书是有着高度自信,并以此与自己的父亲及弟子一较高低的。
到了东晋末年的宋武帝年间(公元420-422)时,由于当时政治动荡不安,社会局势不稳,人民生活困难重重的原因,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取向开始发生变化转而崇尚古朴自然的书法风貌为时尚。而行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成为继草书、楷书之后的第三种主流字体。 那么王羲之的行书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点,结构多变。这一点是从继承方面来说明王羲之的行书继承了先人篆隶的用笔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使之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就是在于每个字的布局都各不相同,但又显得十分和谐统一。
第二点,笔法简省。这一点主要是从创作手法上来说明的,因为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们大都崇尚清谈之风,因此他们对于书法的要求也是“意趣为上”。所以他们在进行行书创作的时候不会将每一笔都写得一丝不苟而是会适当地简化书写过程以便于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当时的审美追求——这就是所谓的“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笔法上的简省使得王羲之的行书作品看上去更加生动活泼、清新自然。 第三点,结体宽绰。这一特征主要是在于它的笔画之间相互配合协调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在进行行书创作时会采用较为舒展的笔画来进行书写,而这种舒展的笔画又会使得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比较开阔大方从而给人带来一种舒适轻松的美感。
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三点结论:一是章法上的变化多样;二是笔法上的精当简省;三是结体上宽博开朗。这些特点也正是王羲之创立新体的主要因素所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行书已经具备了独立成体的条件,他的行书也因此成为了后世学习书法者必学的书体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