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是什么书法?
康有为批评包世臣时曾说“包世臣论书,以‘用笔’、‘结字’为二法”(《广艺舟双楫》) 清代的书法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翁方纲与刘墉为代表的帖学传统;二是包世臣与邓石如所创立的碑派新局。他们二人虽然各自所处时代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领域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和创作影响,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书法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看来,包世臣是清代最具有艺术自觉的理论家之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他对书法的本质,笔法,字法都有深入的讨论和独到的见解;这些认识都建立在他对汉碑的研究之上,并进一步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加以落实。 他提出的“笔至而断乃能聚”, “一笔九转”,“八分用笔之法”等观点至今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他的主张影响了后来的众多碑学家,其中包括赵之谦,杨沂孙等人。
首先来看他关于笔法的论述,这主要反映在他1806年创作的《书法诀十二则》之中: 一曰正锋取劲。所谓中锋即是主笔不偏不倚,垂直下行,使点画浑厚而有筋骨。 二曰藏头护尾,笔路要圆,起笔要欲左先右,收笔要欲下先上。 三曰用笔贵圆,圆则有力。 四曰力透纸背者谓笔锋入纸有八分深。 五曰笔断气连。 六曰笔至而断乃能聚。此语出自《曹娥碑》,意指笔到之处,当有顿挫转折,不能一味拖滑而过,方能凝聚气息。 七曰一笔九转。八分为汉隶中横画的一种形态,弯曲度不大也不小。一笔九转即是指一笔书写过程要经历八分的九个弧度才能完成。 九曰八分用笔之法,详于后文。 十曰落笔须完笔亦须完,落笔即完者,似简实难,犹有懈气。
十一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是钟繇说过的名句,被王羲之用进了他的《兰亭序》。大意是说,在一画中可以变化行笔的起伏,在一点内可以变化运笔的方向。这里的“一画”“一点”指的是笔画中的主笔。 十二曰用墨要浓淡适宜,不宜太浓或太淡。 这十二条秘诀虽然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包氏书法的核心要领:重视线条的质量,追求用笔的丰富性以及气韵贯通,同时也指出了书法创作的要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