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书法什么年?
一、“书法热”的“冷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传统书法艺术的复苏与复兴,中国大地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书法热潮”;90年代初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这股“书法热潮”逐渐升温,呈现出了不断走向全民化的趋势和势头。 “书法热”的兴起,一方面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和加强,人们开始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时代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并服务于当前大众的需求,是每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或传播的人都必须面对且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时我们会发现:尽管当前的“书法热”呈现出一种持续上升的趋势和势头,但就整个社会的状况而言,它仍然处于一种“有热度却无强度”的状态中——大多数所谓的“书法爱好者”仅仅是把写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娱乐形式或个人消遣方式而已(即所谓“玩书法”),真正能在创作思想上有所建树并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者并不多;同时,由于缺少一个相对完善而合理的书法教育体系来对书法学习者进行规范有效的引导训练,使得绝大多数的初学者要么只知模仿不知创新,要么为追求表面效果而一味地强调技巧而忽视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种种现象的出现都表明今天的书法教育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并且解决。 二、关于“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之关系 “书法”这个词本身具有双重含义——“书”指书写技法、技巧与方法;“法”指的是法则、规律及原理。因此,“书法”一词既有“艺术”的含义,也有“技艺”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文论、美论著作里,“书法”一般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项技能技术;而在现代汉字书法领域,则多将“书法”视为“书写技巧”而非“艺术作品”,甚至有人认为书法只是一种技能型活动而非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学科,这显然与我们传统的“书道”观念大相径庭.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首先,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人们已普遍接受了“书法是一门艺术”的观念就把它的本质属性给抹杀了;其次,“书者,法也”——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书法确实是一门“艺”,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作为基础才能最终形成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作品.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书法=艺术”这一面又要认识到其“书法=技法的本质特征所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到书法这门学科的精髓! 三、“书法考级”制度的弊端 中国的“考级制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器乐类考试项目,随后又逐步推广到其他门类的考试中:如声乐、舞蹈等.时至今日,“考级制度"已成为我国艺术类考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近些年来有关该制度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多——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考级制度"仍存在着不少弊病,亟待改革和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弊端的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案以供参考。
首先,“考级制度"在客观上助长了应试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导致许多学生只是为了通过考级而盲目地练习曲目、死记硬背套路,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也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第二,“考级制度"使一部分人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获得荣誉和地位的工具而不去关注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艺术家的基本条件,这样一来就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第三,“考级制度"中的某些规定缺乏合理性:比如不同级别之间的曲目难度相差巨大,这势必会对考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从而影响其临场发挥效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四,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打着“艺术教育”旗号却实则教人练字的培训机构,他们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大肆宣传各种速成法,让一些本无良好书法基础的青少年盲目地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模仿他人笔法以求在短时间内就能写出一幅像样的字来以满足家长的“面子工程”……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艺术教育秩序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考级制度”也不例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不能因为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就对其全盘否定更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和价值。